——記中紅網創始人江山
(胡永豐少將)斗轉星移,歲月如梭,在乙巳之春,我想起與中紅網創始人江山從相識、相知到成為摯友的交往。
2019年12月29日,在著名的位于北京長安街上的北京飯店,參加國家級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公益活動發布會。盛會云集了黨政要員、軍警將官、公益企業領袖,以及不少知名媒體的明星記者。
軍人習慣,我去得較早,未去貴賓室。在莊嚴、雄麗的會議報告廳,我與90后參會的服務義工和志愿者正熱聊。一位不曾相識的長者,俏然來到我身旁。他穿著很舊的棉襖,頭發花白,面容黝黑,氣質非凡,儼然是一位飽經風霜、忠厚老實、年逾古稀、黨的農民知識份子的模樣。然而,那炯炯發光的眼神,卻充滿智慧、自信和陽光的活力。
很驚奇,簡短交流,卻把我帶回到炮聲隆隆、雪舞烽火的朝鮮戰場。在戰壕中,接受戰地記者被訪的情景。
情深深、血濃濃。娃娃兵時代的我,在戰斗的異國他鄉,見到許多我國著名的大作家、大記者魏巍、劉白羽等,還有四川老鄉巴金、郭沫若大文豪。他們對我們這群戰火里成長的紅小鬼,愛至若寶,痛愛如爹娘。當聽說我是特級英雄黃繼光家鄉人,都把我抱了起來。那種肩負使命、生死相依的戰斗情懷,已久違多年。這次與江山同志偶逢,似又回到從前。我們迅速約定再相會的日子。
新時代網媒先鋒
長時間思考。新時代的新聞媒體,如何不負習主席和黨中央的殷切關懷和期望,造就一批傳承與發展紅色基因,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網媒人。我用了幾天的時間閱讀中紅網,在12月29日至元月18日期間,有五次和他及團隊,并有跨界的科技、金融、健康養老和黨政軍紅二代的朋友們一起,探索中紅網這個典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經多視角、多維的接觸與感悟,他是一位成熟、優秀的紅色新網媒的先鋒。其特點與優勢顯明:有強烈的初心,歷史重任與使命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品格;團結率領著一支聽黨指揮,文化純真,作風樸實,能打勝仗的紅色隊伍;創作出一批正能量、有溫度的文化和新聞作品;培育了一批傳承與發展紅色文化的新人;重視自我革命,重視家庭教育,在修身齊家方面,堪當楷模。中紅網,在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方面,做得很好,很有影響。
正人先正已
時光荏苒,歲月無情。江山同志年近八旬,為了趕制新聞稿件,經常加班熬夜,保持著年輕時代為人的熱情、工作的激情。他鐵肩擔道義,將搶救國家紅色資源,傳承紅色文化為己任,與眾多的革命后代,以及有志于紅色文化傳播的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傳承與發展紅色文化事業。正人先正已,做事先做人。江山用習主席“打鐵需自身硬”的教導鞭策自已。
用毛主席《老三篇》作為“人生必修篇”。他誓言和行動證明,象張思德“徹底的為人民利益工作”,學習白求恩,做高尚、純粹、有道德、脫離了低級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做活愚公,和人民一道挖掉困難險阻大山。把學習《老三篇》與培育宣傳新人結合起來。在考察、宣傳新時代的光輝形象先進個人中,升華發展紅色事業。這些年。他通過采訪張思德戰友與毛主席警衛石國瑞以及兒子石小慶、毛主席警衛陳長江、王明富,中組部老部長張全景等,深入控挖掘張思德的故事,系統調查新時代的張思德的先進事跡,把為人民服務的光輝思想,與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結合。他抓住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典型,多次到石家莊白求恩醫院、保定唐縣等白求恩戰斗過的地方,挖掘新時代白求恩的傳人,以治病救人的先進典型教育人。他還來到被譽為“當代愚公”的唐山遵化市沙石峪村,采寫了東生《看愚公怎樣移山》的續篇《看愚公移山精神怎樣代代相傳》。
創辦紅色網站
中紅網創辦于2001年7月1日,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之際。時任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網河北頻道執行總監、新華社石家莊記者站站長的江山,創建了中紅網。江山辦網提出了鮮明的宗旨是“為了感恩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同時為了搶救紅色歷史文化資料,傳承紅色精神”。***主席曾于2003年3月16日為中紅網題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建網二十多年來,中紅網江山等同志始終不忘辦網之初心,不負領袖的囑托,把中紅網作為傳承紅色文化的堅強陣地,以戰斗者的使命感和雄風睿智,勇敢地守護著。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金錢至上、享樂至上、娛樂至上充斥宣傳戰線之時,他們沒有迷失方向,而是高舉革命旗幟,和人民站在一起,逆勢而上。宏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不愧為新時代紅色網媒的風范。他們紅色的新聞,具有革命的風骨、時代的風韻、奮斗的特質、傳播的超速。
斗室寫春秋。我曾到江山在北京的工作室,是在西郊四環外偏辟的一個小區里很舊的房子內,只有十幾平方米,能放一個小床和辦公桌。我去后只能坐在臨時的活動凳子上。不少人要提供高級賓館、大樓,他都未去。他認為能把事做起來就行了。他深知毛主席當年許多鴻篇巨著都出自延安窯洞。江山曾是新華社國內部政文外事記者(中央組的前身),多次去過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和北京飯店,熟悉周總理、朱總司令等偉人簡樸的辦公室。他說,偉人艱苦樸素的作風,我們要永遠繼承發揚。
傳承紅色文化
江山同志是弘揚紅色文化的模范。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政治標識,像血液一樣,流淌在身上。它承載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體現思想品格,彰顯精神氣質,反映實踐本色和它的價值。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紅色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就、文化建設新成果,來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
中紅網與紅色旅游結合,創辦紅色文化平臺與載體。紅色博物館、紀念館、紀念基地……是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平臺。充分運用“二館一地”。許多實物、建筑物、山水、園林,紀錄著老一代革命人的豐功偉績。江山用了很大精力創建與宣傳網上網下結合的高端二館一地。紅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紅色旅游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紅色旅游線路和經典景區,既可以觀光賞景,也可以了解革命歷史,增長革命斗爭知識,學習革命斗爭精神,培育新的時代精神,并使之成為一種文化。
紅色姻緣情深
一個出身農村的普通的新華社小記者,與河北一位赫赫有名的共和國最年輕的女省委書記成親,他們不因地位的懸殊、地域的差異、職業的不同、譽名的大小,而結合成一對相親相愛到永遠的伴侶。在漫長的婚姻長河中是罕見的。他們純真動人的奇麗姻緣、紅色家庭,真實地演譯著“海枯石爛、地老天荒”的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
江山原名江勤泉,是江蘇省武進縣的農家子弟,1965年高中結業后,到新華社做譯電員,后來又當了編輯與記者。1974年,他們相識后,相距兩地,見面的機會不多,只能鴻雁傳書。呂玉蘭在江山寫給她的信中,領悟到一片情后,把江山領到自己的家鄉,讓這個南方小伙子看看北方的農村,并直言相告,她這個省委書記還是完全的農民,日后恐怕還要當農民。江山也毫不含糊地回答,玉蘭仍在東留善固,也不會影響他們之間的感情。日后,江山真的履行了他的諾言,呂玉蘭沒有繼續在全國婦聯工作,江山也就婦唱夫隨,離開北京,到石家莊的新華社河北分社工作。
1990年經檢查,呂玉蘭患上了腦血管痙攣病,在醫院治療了一個多月時間。出院后,立即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1990年12月,過度疲勞的呂玉蘭再次被送進河北省人民醫院,確診為腦血栓,生活不能自理。這期間,江山日夜陪伴在她身邊,幫她穿衣、吃飯、喂藥,為她洗澡、換洗衣服。長期以來,呂玉蘭忙于工作,經常出差,而江山也常常外出采訪,倆人很少能廝守在一起。這次呂玉蘭生病住院,倒為他們夫妻倆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為了更好地照料呂玉蘭,江山錯過了擔任新華社河北分社領導職務的機會,也錯過了晉升高級記者職稱的機會,但他無怨無悔。從江山在妻子逝世30年后,在他所寫的“玉蘭花香在春天——告慰妻子呂玉蘭”的紀念文章中,穿越時空,聞其芳香:
“淡淡的、幽幽的花香,沁人心脾,勾人魂魄。這就是我心中永不凋謝的玉蘭”;
“你是多次當選的農業勞動模范,十幾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接見。任過中央委員,任過河北省委書記。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新華社記者,地位如此懸殊,從結婚到你去世,在長達20年的夫妻生活中,一直相敬相愛。婚前的通信中所說(通信共23封,你喜歡我“高高的個子,身板直直,年輕有為,人也老實。真有點一見鐘情”。我喜歡你的一切。你多年可歌可泣的奮斗事跡;你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是我行動的楷模。我更感念你對我的體貼和關心。在四季換裝之際,你找來縫紉師,為我做棉襖、棉褲和短袖褂子。“我們20年婚姻生活最甜蜜的階段是在兩頭。前頭是新婚蜜月,后頭是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我就整天整夜陪著你,我們也才第一次擁有了每日每時廝守在一起的二人世界”;
“你去世后不久,我就強忍悲痛開始采訪、收集資料,為你寫傳記,并將這件事向***同志做了匯報。他在電話里說:“好,太好了!這件事非常有意義,呂玉蘭同志是很優秀的勞動模范,也是我們黨非常優秀的領導干部,你一定要好好寫一寫。”
領袖關懷恩重如山
“革命領袖對我一家,恩重如山”,江山同志深情地說。早年,他和愛人呂玉蘭,有幸在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和鄧媽媽等革命老一輩身邊。那時,他在北京,年紀很輕。呂玉蘭是當時最年青的勞模、中央委員、省委書記,是開國領袖和元戎們,視自已家的紅孩子,一手哺育成長起來。
習主席和彭麗媛同志,象老一輩革命領袖一樣,二十多年來對江山和呂玉蘭一家,從思想、事業、生活和家庭、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支持。聽說呂玉蘭病了,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同志和夫人彭麗媛,于1993年2月來到他們家中。***同志說:“玉蘭,我因為忙,一直也沒能抽出時間來看望你,這次特意從廈門來看你們。”呂玉蘭病得連話都說不清了,只簡單地吐出幾個字:“好!好!歡迎!歡迎!”臨別,***同志和夫人彭麗媛與他們一家合了影。這是呂玉蘭和友人、家人的最后一張合影照!
那天,江山給***同志打電話,告訴不幸的消息。他吃了一驚:“玉蘭同志是怎么去世的?前一段時間,我去看你們,她情況還可以呀?”江山說:“確實她這段時間恢復得不錯,這次我帶她到醫院輸液,她還是自己開門下的車。但到了醫院,當天晚上就突發腦血栓,沒搶救過來。”他聽后長嘆一聲:“唉!可惜了,太可惜了!”
一年后,***同志專門寫了題為《高風昭日月 亮節啟后人》的悼念文章。他深情地寫道:“玉蘭同志逝世已經一年多了,但我的腦海里,時常還浮現著她的音容笑貌。我在正定與玉蘭同志一起工作了三年,建立了濃厚的同志姐弟情誼。特別是我當縣委書記時,她對于我的鼓勵、支持和幫助,至今我想起來還心頭熱乎乎的。”
***同志接著寫道:“玉蘭同志在生活上對我的關心和幫助,也使我永遠難忘。她像一位大姐一樣,惦記著我的飲食起居,常從家里拿來雞蛋、掛面、點心給我,勸我按時進餐。我到石家莊出差開會,還常在她家里吃飯。她常勸我,要經常活動活動,加強體質鍛煉,不要累壞了身體,不要吃年輕的本錢。”
***同志最后寫道:“玉蘭同志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她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她的品德和風范將激勵我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努力奮斗!”
江山用幾年時間,蘸著淚水為玉蘭寫下傳記,即刻把打印稿給***同志寄去一份。他看完后,專門給江山寫了一封信:“江山同志,你的書稿我看了,總的感覺很好,關于正定那一段也寫得很好,我沒有什么改動,同意出版。”傳記出版后,江山專門給***同志寄去兩本,留作紀念。
傳記出版20多年后,有望再版。由中央電視臺新影制作中心攝制的六集電視紀錄片《呂玉蘭》,已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由江山和女兒江河創辦的《呂玉蘭紀念館網》,也早與廣大網民見面;家鄉父老還為呂玉蘭立了碑、塑了像,建了玉蘭路、玉蘭學校、玉蘭小區、玉蘭公園。
最后,江山深情地寫道:“玉蘭,你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你的身影卻無處不在。這給了我和孩子多么巨大的安慰啊!玉蘭花香,香滿人間!”
江山和愛人呂玉蘭革命一家。他是在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鄧穎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手培育起來的紅色種子。改革開放以來,又是在習主席和彭麗媛同志親切關懷、直接領導下,成長起來的紅色網媒人。雖然,年齡、經歷、職業都不同。但紅色的根、魂、情,是相通的。聽說他女兒江河也從事中紅網的工作了。他這一家和中紅網,有許多值得學習和推廣的寶貴經驗。
(作者簡介:胡永豐,原總參謀部某部正軍職領導,少將軍銜。1949年投入革命活動,1950年3月轉入解放軍。在作戰部隊、軍委總部、軍事院校擔任過要職,并任過總參炮兵科技委副主任,中國軍事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兼職副主任。少年從戎,參加過抗美援朝、中印中越中蘇邊境反擊作戰和解放一江山島、炮擊金門、東南沿海對空作戰。在朝鮮戰場立過功,受過獎。榮獲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獎章。是我軍優秀指揮員。在統帥機關多年,具有戰略頭腦、能參善謀。在三所高級軍事院校任領導,在培養現代化人才和軍事教育思想、軍事學術,有見地與建樹。思維前衛、敏捷、富于創新、善于集成。著有《數字化戰爭》《數字城市》《毛澤東指揮藝術》等學術專著,發表出版過一百多萬字的學術論文,是我國著名數字化專家。新世紀出版《論文化創意產業》《論企業領袖》《戎涯春華詩選》作品。他還積極參加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和軍民融合等活動。為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公益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