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家醫院接診熱射病已超10例,部分患者有腦損傷
截至7月14日,2022年夏天上海已有3個40℃以上的極端酷熱天氣,熱射病等中暑病例也在攀升。
中暑患者大幅增多,熱射病比例高于往年,病例以老年人或身體基礎情況較差的人為主——這是上海奉賢區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陳康今夏的一個明顯感受。
“從今年第一例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熱射病病例已經接診超過10例,大概12例左右。”7月14日,陳康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患者經過治療后大都康復出院,少數患者仍在治療。
7月6日下午,一名81歲的阿婆外出散步,當時室外環境溫度高,她出門后一直沒回家,家屬報了警。巡邏民警發現阿婆時,她倒在距家2公里的一塊草地上,全身滾燙,失去意識,警察快速送她至奉賢區中心醫院急救中心。
“我們馬上進行各項緊急的救治,這個病人最后轉危為安了,生命體征平穩。”陳康說,這位阿婆平時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身體狀況較弱,所幸救治及時。但是,由于熱射病容易引發神經器官受損,阿婆有一定腦損傷,“有時候會出現胡言亂語,發脾氣等等”。
陳康說,還有一名49歲的獨居男子,晚上疑似大量飲酒,睡覺時門窗緊閉。次日他被發現后送至該醫院,當時呈高熱、神智不清的狀態——這也是熱射病的突出特征。
這名男子剛到醫院時血壓幾乎都測不出來,陳康說,經過及時搶救,該男子的血壓、臟器功能都得到了好轉,但腦部損傷較大,還在治療當中。
根據陳康的觀察,往年輕癥、先兆性中暑的患者占比超過三分之二,但2022年重癥病例大幅攀升,占比可能超過一半,包括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等。
專家解釋,就熱射病來說,高溫可導致患者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使身體溫度迅速升高,身體無法調節自身的體溫,體溫可達到40℃以上。同時還會出現意識障礙,引發神經和臟器受損。
應該如何應對中暑以及熱射病?
陳康提示,首先要特別關注身體狀況不是特別好的獨居老人,這些人群是中暑的主要群體。老年人身體多有基礎疾病,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感知和適應能力差,出現先兆中暑或者輕癥中暑后往往不能引起自身的警惕。如果沒有被及時發現的話,很可能會造成病情進展。
第二,目前戶外環境溫度高、濕度高,人們要更關注居住環境或作業環境。高溫天氣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遮陽避暑,如若大量出汗,應及時補充溫鹽開水。若發生中暑癥狀,應當立即將患者轉移到清涼處,及時降溫散熱。出現如頭暈、頭痛、胸悶、大汗、乏力等早期中暑癥狀,應及時到附近醫院就診。
此外,陳康還建議保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保障自身足夠的營養和休息,增加身體的免疫力。室內常通風,正確使用空調,但在享受涼爽的同時,也不能把溫度調得太低,防止出現“空調病”。
他還呼吁不要酗酒、醉酒。大量飲酒會增加體內的熱量,降低身體散熱功能,影響人的判斷能力,出現中暑后的防護力就會很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