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取消常態化核酸檢測 而這個地方過度防疫整改后又被曝光:要證明牛是陰性
據媒體報道,核酸檢測常態化已推進一段時間。它對普通民眾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對財政支出的負擔以及對核酸檢測行業的挑戰,已經顯露出來。
近日,全國多地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取消常態化核酸檢測機制或取消查驗核酸證明。
暫停核酸檢測常態化巡檢 不再要求“48小時核酸檢測證明”
6月15日,山東省德州市發布《關于調整有關疫情防控政策的通告》,影劇院觀影人員不再要求“48小時核酸檢測證明”。
6月14日,江蘇省通州灣示范區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指揮部發布消息稱,自6月14日起,江蘇省通州灣示范區將暫停開展區域核酸檢測常態化巡檢。
據安徽宣城市績溪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6月13日通告,鑒于目前績溪縣為全域低風險地區,于6月14日起取消“每7天進行一次全員核酸輪檢”核酸檢測工作。安徽省黃山市高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6月13日通告提到,鑒于高新區目前全域為低風險區,原定每周四開展的區域核酸檢測工作取消,按防控要求繼續開展重點人群核酸檢測“應檢盡檢”工作。黃山市歙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也宣布,鑒于歙縣目前全域為低風險,原定6月13日至14日開展的區域核酸檢測工作取消。6月11日,安徽省黃山風景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發布通告,鑒于景區目前全域為低風險,原定每周一、周二開展的區域核酸檢測工作取消。
根據微信公號“海安發布”6月12日消息,自6月13日起,江蘇海安市將暫停開展區域核酸檢測常態化巡檢。
據微信公號“惠州電視臺”報道,從6月10日開始,按市疫情防控相關部門工作部署,惠州市機場、火車站和汽車站等出行站場,不再要求出行旅客持有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6月12日晚間,蘇州市發布疫情防控2022年第140號通告,決定自13日起取消非特定區域72小時核酸報告。根據140號通告,“自6月13日起,蘇州全市從區域核酸檢測轉為常態化便民核酸檢測。市民除進入人員密集型密閉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外,不再查驗72小時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學校等重點場所另有查驗要求的,從其行業規定。”
通知對于各類公共場所的防疫措施上也未強調查驗72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只聲明了“應嚴格落實‘場所碼’掃碼入場以及測溫、查碼(健康碼、行程卡)措施,督促市民規范佩戴口罩。”
這個地方過度防疫被國務院通報后剛宣布整改完畢 又被央媒曝光了
6月11日,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國務院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警示通報》。
通報中提到,“個別地區疫情防控通行過度管控、重復核酸檢測等問題仍零星散發”。
那次被警示通報的涉及河北張家口,安徽合肥、安慶,陜西商洛的部分高速口防疫檢查點。這是首次有地方因疫情防控通行過度管控等問題被國務院警示通報。
據《中國交通報》此前披露,安徽、河北、陜西三地均已確認整改到位。
當時,上述通報中提到:河北張家口下花園西高速口防疫檢查點對所有外來貨車司乘人員,不論是否持有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都要求重新做一次“核酸檢測+抗原檢測”;不論司乘人員通信行程卡是否帶*號,一律要求登記報備,否則不允許下高速。
河北張家口的上述問題,是國務院督查組在5月31日發現的。6月2日,國務院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河北省下發《關于部分地區通行管控政策層層加碼等問題的督辦函》
被國務院通報之后,整改情況究竟如何?
據央廣網6月15日報道,通報反映的問題已經得到整改,但仍有問題存在。
上述報道中提到,在張家口被警示通報之后,6月14日上午,一位北京的貨車司機楊師傅反映,自己近日從赤峰市拉了一車牛前往張家口時,沒辦法通行。
楊師傅說,他給張家口上上下下各級部門打了一圈電話,都說可以下高速,但因為“屬地管理”,到了村委會這一層,不行了。
“我下高速卡口,人家高速卡口的說沒意見,我這有48小時核酸,做了抗原,就要放行,但是我必須得跟村委會溝通一下,村委會要說同意下這就放我,如果村委會不同意我下,就不能放。”
但是,村委會的說法是,“牛也要隔離”。
當地村干部給出的理由是:雖然楊師傅有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但是無法證明他從赤峰市拉來的牛是否陰性,所以就不讓下高速。
在楊師傅提供的一段錄音中,自稱張家口經開區老鴉莊鎮寧遠堡村的村干部說,無法證明牛是否感染,雖然經開區同意下高速,但他不能同意。
楊師傅:牛還能感染新冠肺炎?
村主任:奧密克戎這個東西,快遞里面都有。
楊師傅:哪個專家說牛能感染?
村主任:哪個專家又說過牛不會感染?
結果,楊師傅拉的牛十幾天以來一直無法運到目的地,只能暫存別處,還死了兩頭,損失不小。
6月14日深夜,張家口市委宣傳部對此問題回應稱:前期,張家口物流保通保暢相關問題已整改完成。該情況的發生是因個別村干部對疫情防控政策掌握不到位、理解有偏差、落實不精準。
針對此問題,屬地已立行立改,優化疫情防控服務流程。
國家衛健委:沒發生疫情也沒輸入風險的地區 查驗核酸不應成為常態
近期部分城市發生聚集性疫情后,不同的時間段、出入不同的場所,對于核酸陰性證明的要求都不一樣。那么具體在哪些情形下要提供24小時、48小時和72小時內的核酸陰性證明?確定這些核酸證明有效時長的依據是什么?今后出入不同場所查驗核酸證明是否會成為常態?面對這些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在6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上給出了答案。
賀青華表示,聚集性疫情發生以后,要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科學確定制定核酸檢測策略,劃定核酸檢測的范圍和頻次,避免盲目地擴大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的范圍,將受檢的人員按照風險等級由高到低依次開展核酸檢測。封控區應該在24小時內完成首次核酸篩查,管控區要在48小時完成首次的全員核酸篩查。就是說在疫情發生以后,一定是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把核酸檢測的人員、范圍、頻次統籌安排。封控區一定是在24小時內完成首次全員核酸檢測,管控區在48小時內要完成第一次的全員核酸檢測。中、高風險地區和封控區、管控區這些人員不得外出,但是疫情發生地的低風險地區和防范區確需出行的,需要持48小時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各地可以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進行調整。
賀青華特別提到,沒有發生疫情,也沒有輸入風險的,查驗核酸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