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信對外發布《關于<微信外部鏈接內容管理規范>調整的聲明》,宣布于9月17日起,微信個人用戶可在一對一聊天場景中訪問外部鏈接。這讓微信成為了近期工信部針對“互聯互通”事宜密集表態后,行業首個響應號召宣布開放外鏈的平臺。
屏蔽外鏈,確實很不符合互聯網的氣質。所謂互聯網,顧名思義自然是以信息的低門檻流動為特征。但一些互聯網頭部企業,將各自的App挖出深溝高壘,給用戶的互聯網使用增添額外操作,也制造了封閉的流量池。這種板塊分割式的格局,構成了互聯網原始理念的一個悖論。
客觀來看,開放外鏈對各家互聯網產品來說并不是平均受力。App的定位不同,使用剛性與用戶黏度是不同的,通訊、購物、短視頻,在互聯網生活里的可替代性也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什么微信開放外鏈備受關注的原因,微信所代表的社交,某種程度是民用互聯網存在的“元意義”。
而未來抖音、快手、淘寶等開放對微信的外鏈,其實際作用如何也有待觀察,屏蔽墻打開之后流量互通未必是多向均衡的。互聯互通對用戶首先是方便了,對各家互聯網平臺來說,也必然會產生各種程度的格局變化。
互聯互通之后,預計對互聯網產品的研發邏輯也會帶來影響。屏蔽外鏈,有跑馬圈地的逐利動機,同時也意味著能更直接地實現產品邏輯自洽。從使用體驗看,有的產品注重強干預、強提醒、強誘導、強裂變,有的則在這些方面烈度較低,有較為獨特的技術理念。各家打通之后,也會間接影響產品邏輯趨向整合,互聯網的生態可能會呈現更具共識的一致性。
從治理層面看,原本各家App的絕緣設計,其實也是以一種簡單粗暴的形式實現了“治理簡化”。在封閉情況下,諸如電商、直播的假冒偽劣,短視頻的違禁內容,外鏈里的廣告、病毒等,其源頭追溯和責任歸屬都相應清晰簡單。
互通之后,互聯網平臺自然會呈現相互嵌入的多元樣態,同時也可能造成一家平臺沒有杜絕的問題,在其他平臺進一步發酵擴散,導致問題鏈條變得復雜,源頭與擴大化不在一處。在這種情況下,治理規則如何變化,如何協調平臺與平臺之間的監管責任,在各自權責范圍內快速解決問題,以免擴大不良后果,都是亟待探討和協商的問題。
當然,互聯互通的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就是用戶體驗。對屏蔽外鏈的抱怨,相當程度來自于期望簡化互聯網生活的用戶,屏蔽外鏈的不便讓不少人頭痛不已。但同樣的,外鏈互通到何種程度,人們期望給網絡生活劃上怎樣的群己邊界,此時用戶也是不應失語的。
平臺之間破墻,打開了令人期待的第一步,接下來如何重塑格局、重理規則,用戶的話語權、選擇權如何被尊重,這仍有待互聯網在進一步發展中給出明晰的答案。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