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頒布的《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正式落地實施。該文件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牽頭起草,是國內首個關于演出票務領域的行業標準。《規范》的出臺將有效減少票務系統中的漏洞,壓縮“黃牛黨”的生存空間,進而實現票務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但要讓“黃?!鄙庹嬲包S”了,一方監管遠遠不夠,還需要購票者、協會、演出機構的多方努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文藝演出事業實現了迅速發展,然而與之緊密相關的票務系統卻被“黃牛黨”鉆了空子。且“黃牛黨”的猖獗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可以說,哪里賣票,哪里就有“黃牛黨”。據澎湃新聞報道,上海天文館自7月18日開放以來,就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現象。由于門票數量緊缺,黃牛在二手平臺上將票價炒到了原票價的五倍,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而一些明星的演唱會票價則更是被炒得離譜,原價三位數的門票被炒至五位數似乎已是“正?!爆F象,消費者在喜愛的明星與昂貴的票價之前進退兩難,如果遭遇假票,則更是身心俱疲。
在票務市場中,由于長期供不應求,“黃牛黨”已從個人或小團體組織逐漸演變為具有“產業化”運作行為的組織。最初,“黃牛黨”只是提前囤票,以個人形式在演出場所門口高價售出。然而,隨著購票需求的不斷增加,市場中逐漸形成了有組織、有架構的“黃牛黨”,他們與票務公司狼狽為奸,從平臺大量獲取門票進行高價拋售,最終分成獲利,將消費者蒙在鼓里。由此可見,消滅“黃牛黨”的同時,更應當規范行業內的操作標準,粉碎“黃牛黨”與票務公司間的陰謀,真正還消費者一個透明有序的市場環境。
《規范》出臺后,有關部門將對整個票務系統進行監管,真正減少“黃牛黨”的生存空間。過去,票務平臺出了多少票、何種渠道出的票、多少票進入了市場流通,監管部門都難以獲知。但新規出臺后,監管部門將保留各個平臺的出票數據、購票數據,有效跟蹤異常數據,嚴厲打擊“黃牛黨”的倒賣行為。
買賣不是單方面行為,要想從源頭肅清票務市場環境,還需要各方共同發力。雖然《規范》出臺后,“黃牛黨”與票務公司的勾結行為能夠得到極大限制,大規模倒賣現象也能夠有效減少,但是否購買“黃牛票”最終的決定權還來自于消費者。只有消費者主動拒絕“黃牛票”,國家加強監管力度,票務平臺自覺約束行為,各方共同努力,市場環境才能更加健康與透明,消費者權益也才能真正獲得保障。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