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們站在時與勢的“時代路口”會發現,科技領域的自立自強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變量”。宏觀的語境,總有具體有形的映照,航天領域的科技攻關就有著最為精彩的落筆。從“北斗”組網、“墨子”傳信、“嫦娥”探月,到“天問”登陸、“天舟”送貨、“祝融”行走……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航天領域一次次傳來捷報,不僅彰顯著我國高科技領域創新能力的“敢為天下先”,更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留下了航天強國建設的鏗鏘足跡。
探索浩瀚宇宙,始終是人類孜孜不倦的夢想與追求。9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32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致賀信。習近平指出,航空科技是20世紀以來發展最為迅速、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最大的科技領域之一。當今世界正經歷深刻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航空科技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開展全球航空科技合作十分必要、大有前途。希望本屆大會為促進全球航空科技合作發揮積極作用,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
人類腳踏同一片土地,仰望同一片星空。中國航天器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飛行、每一次超越,不僅凝聚著中國追求科技創新的不懈努力,也體現著中國推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表率擔當。當“祝融號”火星車傳回火星影像并引起全世界關注時,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方將繼續本著為全人類謀福祉的精神,以開放包容姿態推進國際合作,為探索宇宙奧秘、促進人類和平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在聯合國—中國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批項目里,共有來自17個國家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全球系統建成的北斗導航衛星正在為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半數以上國家裝上了北斗系統……“揚帆起航,探索九天”,中國航天取得的每一次成果,都是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重大貢獻。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也只有一個共同的未來。無論是著眼于經濟發展的謀福祉,還是致力于科技創新的看未來,人類都需要攜手同行、團結合作。從理念提出者,到具體執行者,中國用一個個高科技創新成果一以貫之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已向世界提供新冠疫苗和原液超7億劑,對外援助和出口疫苗數量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作為中國制造的名片,中國高鐵在印度尼西亞已有了成套技術整體走出去的建設項目;在巴西亞馬孫河流域,中國已架設起了現代化特高壓輸電線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中國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用行動詮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內涵。中國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舞臺,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科技的助力。兩者相輔相成,最終寫出人類和平發展的“美美與共”。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用科技實現共贏共享。科學家霍金曾提出關于“平行宇宙”的猜想,希望在地球之外找到第二個人類安身立命的星球。對未來的美好向往,支撐著全人類相互協作、共同探索。如果說文化是人類的精神瑰寶,那么科技就是人類的前行引擎。在第32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上,我們無比期待振奮人心的中國聲音。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