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消息,一段時期以來,部分商業網站平臺及其“自媒體”賬號屢屢發生違規發布財經新聞、歪曲解讀經濟政策、唱衰唱空金融市場、充當“黑嘴”博人眼球、造謠傳謠、敲詐勒索等違法違規行為,嚴重擾亂網絡傳播秩序,網民反映強烈。為此,國家網信辦決定自8月27日起開展清朗·商業網站平臺和“自媒體”違規采編發布財經類信息專項整治。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平臺均已響應了此次專項整治。
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輿論場的下移已是既定事實。而基于多數受眾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實”這一傳播規律,一些自媒體人不惜以“洗稿”“標題黨”等方式迎合受眾,用一個個精心打造的“信息繭房”捆綁“韭菜”(任人宰割的財經小白)。
面對這樣的自媒體亂象,期待輿論場的自律就能完成凈化,未免太過天真。要打造一方清朗的網絡天地,一個有效的市場和一個有為的政府,都不可或缺。
整治自媒體亂象,不應諱疾忌醫,傷及大眾話語權本身。但對財經、法律等專業領域的自媒體人,理當抬高門檻,樹立行業標準。如財經專業領域的自媒體人,尤其是一些財經大V,往往筆有千鈞,一張帖子、一段短視頻一經上線,便關乎市場漲跌,容不得絲毫馬虎和差錯。財經自媒體專項整治,實有必要。
當然,行政推動的專項整治,總歸有個期限。而網絡空間和大眾輿論場的凈化,沒有時限。行政監管更多表現為事后監管,事前與事中監管的主要責任還在平臺方。在此看來,專項整治與常態化規范管理理當并行不悖,方可破除“前治后亂、邊治邊亂”的輿論場困局。
(作者系法律工作者 資深媒體人)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