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日韩_天天综合社区_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调教网站_九九综合九九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電商服務應公正,“疑似差評師”標簽勿亂貼

近日,53歲的西安市民張先生反映,他經常在淘寶特價版App一家店鋪買饃片,買了多次,購買體驗一直很好。可有一次,買來的饃片有一部分是碎的,差評后,再買發現被備注為“疑似差評師”,導致購物無法下單。聯系客服,得到回復是,張先生賬號備注,是平臺系統檢測出來的。(8月29日 《華商報》)

時下,職業差評師通過惡意差評,勒索網店錢財的情況屢見不鮮,屬電商行業重點防范對象。網店與平臺通過適當措施規避風險,其心態不難被理解。只是,僅憑一次差評記錄,便認定消費者為“職業差評師”恐怕有失偏駁。司法評斷尚且講究“疑罪從無”,僅僅是“疑似”即限制購買,實在不夠公平。

事實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條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無論是網店還是平臺,在沒有充分證據認定消費者為索取賠償故意捏造事實的情況下,單方認定消費者為“差評師”,從而拒絕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屬違法行為,應當被禁止。

或許,有人會問,張先生既然這一家買不了,換一家網購便是,何必糾結?當下,電商服務深入大眾生活,網購后的正當評價行為被污蔑,進而被扣上眾人厭惡的“差評師”帽子,試問有多少人能接受“被潑臟水”?倘若默許了“疑似差評師”的備注,在數據互通的電商平臺,很可能會對其未來消費行為造成影響,因此維權十分必要。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七條明確:“經營者應當聽取消費者對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意見,接受消費者的監督。”可以相信,在消費者眾多差評中,“惡意差評”僅僅是極少部分。制定“黑名單”防范職業差評師,當建立在對廣大消費者充分信任的基礎上。商家和平臺必須糾治過度嚴苛、有罪推定、失去公平的用戶評價思維。

說到底,網購用戶是不是“差評師”,也不應當由商家或平臺單方面評判。缺乏執法部門、工商管理部門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的參與,任何針對消費者身份的評判都缺乏權威性和公正性。針對消費者的“惡意評價”易衍生消費歧視,“差評師”標簽不能說貼就貼。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