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引領是匯聚產業工人力量的一項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各級工會要遵循職工群眾的需求規律、認知規律、情感規律、行為實踐規律,并以此為抓手,把握實踐落實的四個著力點,推進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引領工作走深走實。
第一,不斷滿足職工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強產業工人“聽黨話、跟黨走”的認同自覺。需要引領自覺,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增強產業工人認同自覺的著力點。我國產業工人分布廣、數量大、構成復雜、來源廣泛,他們的需要既有普遍性也有差異性、多樣性。工會組織要繼續加大維權服務力度,針對不同行業產業工人的差異化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務方式。
一方面,要落實深化維護產業工人權益和職工服務的普遍措施。進一步推動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從根本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服務職工常態化需求。比如,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職工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勞動安全衛生等方面權益的維護力度;加強對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八大群體的權益保障;加強“勞動者港灣”、愛心驛站等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推進智慧工會建設等。
另一方面,切實做好職工差異化服務。工會要分類解決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勞有所得、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困難問題的幫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技能人才成長發展通道的建立上創新建立長效機制,不斷滿足各類職工群體的差異化需求。
第二,持續優化認知圖式,提高產業工人對黨在思想政治引領上的認同境界。個體的認知圖式(又稱認知結構)是否與政治價值觀念相契合,是其能否接納、認同該價值觀的關鍵。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優化職工群眾對黨情國情的認知圖式,提高產業工人對黨在思想政治引領上的認同境界。
一是優化理論政策認知。各級工會要通過“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等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幫助職工群眾把黨的理論、制度、政策與廣大職工的根本利益緊密關聯起來,從而認同黨的理論政策主張。二是優化黨史國史認知。以“四史”學習為契機,引導各級工會干部和廣大職工進一步增強對黨的認知。三是優化政治優勢認知。要引導廣大產業工人從“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的鮮明對比中看清優劣、明辨是非,提振信心、凝聚共識,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第三,守正創新“紅色情懷”各類載體,提高產業工人與黨同心的共情能力。對外界事物的感知是情感生成的基本規律。要在充分了解產業工人生活狀況、把握其思想脈搏的基礎上,精準對接不同群體職工的精神需求,守正創新“紅色情懷”的各類載體。
一是紅色內容載體。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紅色工運史中,存在著無數可供挖掘的精神富礦。二是紅色活動載體,持續開展思想政治引領進企業、進車間、進班組紅色活動。三是紅色傳播載體。各級各地建立的革命舊址紀念地、黨的創新理論宣講站(團/點)、線上線下黨建職工之家、最美勞動者影視節目等都是紅色資源的傳播載體。四是網絡引領載體。各級工會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用好網絡引領職工的載體。
通過持續不斷的守正創新,使引領的內容成為產業工人愿意接納的理論和話語體系,用鮮活可感的典型案例講好紅色引領故事。
第四,鞏固拓展“工字品牌”實踐激勵,培育產業工人團結奮進的自覺行動。對成員的內在需求采取適當的組織激勵,是培育成員自覺行為并達成組織目標的一項基本規律。各級工會組織要持續推動符合產業工人需求特點的“工字品牌”實踐激勵,把加強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引領的認同動機、認同境界和共情能力,轉化為自覺行動。
一是在推動解決產業工人利益訴求上持續用力。健全職工維權服務機制,保障職工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等;完善產業工人勞動經濟權益保障機制、創新產業工人發展制度;加大對產業工人地位作用的宣傳力度,進一步彰顯其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加大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推廣力度,提升工會“互聯網+”普惠性服務。
二是在攻克產業工人素質提升難點上久久為功。強化政策集成和技能培訓,統籌發揮好各類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優勢,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產業、職業、專業與就業創業聯動發展;健全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以及技能人才待遇激勵機制,完善以創新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暢通人才發展通道。
三是在增強產業工人建功立業實效性上展現新作為。以強化產業工人創新能力為抓手,把職工群眾性創新活動和勞模創新工作室做優做強;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重點工程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和技能競賽,并將競賽向中小微企業、非公企業延伸,向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領域拓展。推動競賽同勞模評選、技術等級認定、工資收入等相融合,為優秀產業工人更好發揮作用搭建平臺、提供舞臺。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