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是人們熟悉的中醫藥產品,不過在某些電商平臺上,“三伏貼”被一些商家包裝成包治百病的“萬能貼”,宣稱可以治療消化、呼吸、免疫系統疾病,對婦科產后、祛風濕、降“三高”等有功效。據媒體調查,網上出售的“三伏貼”有不少疑似假貨,大多和醫院使用的也不是一回事。
據醫院工作人員介紹,醫院開展的“三伏貼”項目是一種醫療技術,使用的原材料,均為處方用藥。換言之,“三伏貼”的療效有著嚴格的適用范圍,并不是任何人拿來想用就用。然而,市場上的出售的“三伏貼”,不僅隨便就能買到,而且適用范圍也隨意擴大。如此行徑,不僅混淆了公眾對“三伏貼”的理解,也可能延誤真正有需要的患者的治療。
當然,此“三伏貼”非彼“三伏貼”。市場上不少“三伏貼”產品,打著保健品的旗號,使用的是河南省保健用品行業商會頒發的“豫健準字”“豫健團標證字”這樣的另類文號。雖然這些“三伏貼”產品多含有艾草、元胡、細辛、白芥子、甘遂等中藥成分,卻在文字表述上強調保健,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以此躲避更嚴格的藥品準入和監管。
然而,早在2010年,當時的河南省衛生廳就下發文件,宣布廢止保健用品批準文號。保健用品批準文號到期后,不再換發和延續,禁止企業再標注“豫衛健用字”批準文號。因而,即便按照保健品理解,市面上的一些“三伏貼”也涉嫌缺乏合法資質。在報道中,記者也發現一些已被注銷的文號,被商家挪用后以醫療器械等面目銷售。
雖然這些“三伏貼”多用于外用,但一旦不恰當地使用,仍然會讓患者產生不良反應。例如,患者如果貼錯部位,可能會引發炎癥等一系列問題。還有的“三伏貼”產品面向兒童銷售,兒童身體柔弱,一旦使用不當,更會造成嚴重后果。正如專家所言:“人體構造復雜,需要有經驗的醫生來判斷,并不是‘一貼通用’就能實現的。”
現實中,類似“三伏貼”這樣,以中醫藥文化的名義推廣,宣稱能夠包治百病的產品并非個例。一些產品利用人們對中醫藥的信任,也抓住了患者期待治療盡快起效的心理,夸大療效,還想方設法逃避監管,不僅擾亂了醫療市場秩序,還妨礙了中醫藥文化的推廣傳播。由于這些產品與中醫藥文化捆綁在一起,一旦人們發現效果不及預期,甚至副作用巨大,有可能對中醫藥產生整體的懷疑。
為了更好地傳承與推廣中醫藥文化,中醫藥品和保健品的界限不可隨意模糊。對于使用特定中藥材的產品,理應將其歸入藥品范疇嚴格管理,有關銷售平臺也要提高準入門檻。只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中藥和接受中醫治療,相應的療效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患者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把一些著名的中醫藥產品,美化為無所不能、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對中醫藥文化而言,無異于一種“捧殺”。
對“三伏貼”而言,唯有“存真”,才能“祛魅”。只有堅持對癥下藥,因具體病情而異,不夸大功效,不掩飾副作用,嚴格科學管理,傳統中醫藥文化才能在繼承中發展,才能在現代醫學的語境中獲得新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