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日韩_天天综合社区_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调教网站_九九综合九九

首頁 > 文學 > 小說散文 > 正文

張國強:回 憶 過 年

 

D%X{(L%RDZO[H]959S](A}0

回 憶 過 年

文/張國強

我小的時候家里都窮,那個年月,物質不像現在這么豐盛。每年大概只有過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山溝里沒澡堂子,大概是缺水原因,一年到頭很少看到人們洗澡。吃水雖然是山里礦泉水,要打井。我們村子溝里原來有7戶人家,整個生產隊也就那么三四十戶村民還是住的是零零散散的。前溝人吃水在后渠石板,不知道誰挖的一個不到一米深水井擔水,溝里人吃水在羊洼口荊淑平老房廈口一個3米深,磨盤大的井口里面打水吃。山里人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挑滿一缸清清涼涼的井水,一家子人一天的吃飯、喝水、喂牛、喂豬、喂雞就全靠它了。男人們從地里干完活回來,扯起水瓢,舀滿水,一昂脖子,咕咚咕咚喝下去,滿身的疲勞就被沖洗去了一半。女人們燒火做飯,刷鍋洗碗,喂家禽,給娃洗尿布,時時刻刻離不開水呀。就連新媳婦上門的第一天,都要拿起扁擔和水桶,到井沿,先挑回一擔水,才算過了公婆的這一關。姑娘出嫁,臨上轎,當娘的總忘不了端來一碗水,讓閨女喝下,意思是記住爹娘,記住這片水土養育的恩情……如果沒有井,每一次夜晚的降落,都會帶走一滴衰老的血液,如果沒有井,就沒有每一個黎明的來臨,干涸的命運就像黑夜的噩夢,四處蔓延、游蕩……一口看是普普通通的水井,呈現給人們的不僅是深邃與浩瀚,更是一脈不息的源泉,喂飽了村子里的每一張嘴,每一個生命依靠它,才得以生存和繁衍。我小時候常常看到鄉親們都是用一對大木桶擔水,一根扁擔兩頭鉚著鐵鏈,鏈子下面連著鐵鉤,鉤在木桶梁子上。打水時,扁擔上鐵鉤勾著木桶放進井里,木桶比重輕,浮在水面,打水人只能靠雙手握緊扁擔,在水面上優美地蕩出一條弧線,木桶借助慣性正好底朝天,然后順勢一扣,清涼的井水就裝滿了整整一木桶。到后來,木水桶被鐵通和塑料桶代替了。

打水也是一門技術,如果是一個不太會打水的人,只能憑著出笨力氣硬向上拎水桶了。我看到村里長輩們都是用很小的力氣壓低扁擔長的一端,水桶便從井下緩緩升起,直升到井沿,轉換一個角度,一大桶清涼的井水便穩穩落在了井沿石板上。擔著打滿兩大桶井水,挑起走路也是需要技巧,不會的人別說挑起行走,就是讓把兩只桶放平衡都很難。我父親每天循環往復做著擔水這件事,可算是技術精湛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把扁擔往肩上一放,直起身板,大步流星向回走,扁擔跟著腳步的拍節,在肩上顫顫悠悠,這一顫、一悠甩掉了多少壓力,只有自己的肩膀知道啊。

每逢臘月天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蘋果,梨.還有落花生、核桃、柿餅都是自家產的根本就不用買。嫁接技術,就是把梨樹、桃樹、蘋果樹或者柿子樹的發芽的幼苗或樹枝,嫁接到另外一種樹的根或莖上,使節在一起的兩部分成為一個完整的植株。在我印像中家鄉的梨樹、蘋果樹和柿子樹就是通過這樣嫁接技術,長大后結的果實才能又大又甜。核桃是我們商洛家鄉的一種特產,它擁有這樣一段歷史,據說是西漢張騫從西域帶回植于京都長安,然而“龍鳳之地”不適核桃生長發育,被發配商洛山中。核桃樹因禍得福,核桃才得以繁衍發展甲于全省,冠于全國。特別是我們洛南縣的核桃個大、仁飽、皮薄質優,具有“補氣養血、補腎固精、溫肺潤腸、補腦益壽、增強記憶提高免疫力”之功效。1958年毛主席關于“商洛每戶種一升核桃”的光輝批示發表后,全縣核桃總株數已達300萬株,最高年產500萬千克,被國家林業局和 中國經濟林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核桃之鄉”!這幾種純天然綠色特產在我們農村老家過年就是待客最好的禮物。常言說的好:“大人盼賺錢,小孩盼過年。”在那個物質匱乏,經濟短缺的年代,人們要想吃上一頓豐盛的年飯是很困難的。過年對我們來說才是真正的幸福快樂。一到臘月天炊煙裊裊,各家各戶蒸、炸、煎、炒忙的不亦樂乎。北方人把臘月二十三稱為過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耐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里的各種農活,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這一天,家家戶戶打掃家里旮旯拐角屋里屋外塵土,寓意著除舊迎新。而在南方地區是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作小年。民間關于灶火爺的傳說是這樣的:傳說灶火爺原來就是一位普通的平民張生,娶妻生子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街頭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良心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封他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這天晚上母親在忙著烙坨坨饃祭品,送灶火爺。我的家鄉名字叫佛岔溝,在過去是一個“靠天吃飯、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山大溝深,貧窮落后的山村。父親翻山越嶺走20里山路靈口街或者三要街上,買做衣服布料和置辦年貨。然后找有縫紉機會裁縫的鄰里親戚幫忙給我們兄弟姊妹幾個做過年穿的新衣服和鞋,要趕在大年三十早上穿上新衣服。過年的豆腐都是家家戶戶自個做,家里提前把黃豆用石磨磨成兩瓣在水里泡好,磨豆漿要到村里蘇乾家的石磨或董超家排隊打豆漿,然后搖搖晃晃擔著磨好豆漿桶回家煮漿,用酸菜漿水點鹵、成形,煙熏火燎一直忙到夜靜人深才結束。這中間我還可以美美地喝一碗濃香豆漿、吃一海碗豆腐腦或一張豆皮千張,由于是剛做好味道鮮美熱汽騰騰!豆渣給豬、牛留一半,我們自己家也留一份或炒或蒸豆渣饃饃吃,雖然比不上白面饅頭好吃,但比能不挨餓要好多了。在來年我上中學后,父母把玉米面我們陜南話叫蕃麥面和小麥磨成面粉對半蒸好的過年饅頭留給我上學的干糧,而父母他們卻把豆渣饃曬干留下自己在家里干農活泡開水吃!每次想到父母為我們的辛勞無私付出,不由得我眼淚簌簌地落下……

小時候我一直在家過年,每到年關來臨時,村里父老鄉親們要殺一頭自個家圈養的大肥豬。我家也養了一頭,每天放學回家給豬拽草、喂豬是我必做的農活,生活在山溝里四面環山,出門不是石頭就是草,草到處都是,隨便在地理晃下不大一會兒就能拽一大竹籠豬草。豬圈就在我廈房邊上,除了給豬喂食,我還要清理豬圈。豬圈里每到夏天臭氣熏天,不時伴著陣陣豬騷味撲鼻而來,每當自己頂著日頭干活想偷懶時候,但是一想到過年有肉吃就立馬打消偷懶念頭,心理不再有怨言。這頭豬是父母辛辛苦苦養了大半年時間。殺豬前一天父親懷里揣上一盒一塊錢的晨鶴或者寶成煙,請全隊人來幫忙殺豬,盒裝煙是見到左鄰右舍鄉親們給散發吃的,而他自己所吃的煙是用過的我作業紙手卷喇叭頭旱煙來吃!第二天父母親天不亮就起床燒了一大鍋滾燙的熱開水,等殺豬師傅來后,村里來幫忙的青壯年人把豬從圈里趕出來,拉豬頭使勁力氣把豬壓倒在竹園前桃樹下的大門板上,一刀下去,放血用開水燙吹氣開膛、去毛、分割。開膛后取出的尿泡讓旁邊的幾個孩子們奪過去倒了尿便吹成了大氣球玩耍!豬肉祭祖后,豬下水和豬鬃歸殺豬師傅所有,自己留一點豬肉,其余的由左鄰右舍幫忙的父老鄉親們你一塊他一塊地爭相購買!過了臘月二十六,姑娘都要回娘家,幫著父母蒸饅頭,一蒸蒸就是好幾籠,過年期間要走親戚,那時候物質匱乏,沒什么東西送人,一家就拿六個或八個實疙瘩饃或豆沙包饃拜年。小孩子們是最喜歡走親戚的,因為走親戚都可以多多少少得到個紅包。我們那個時候紅包少則五毛最多也就是二塊錢的!

除夕那天,寫對聯貼對聯。我們村里在過去會寫對聯是溝口我自己屋的伯父張述華、張興華和張景華他們幾個,還有我的小學啟蒙老師陳志民先生。溝里會寫毛筆對聯的是鄰居董民叔!記得每年臘月三十,我們村了三個一群兩個一堆的人,每個人胳肢下夾著一張紅紙從四面八方陸陸續續來到這幾位會寫毛筆字的老人們家里請他們寫對聯。他們幾個老人早早地在自個門前擺好筆墨和對聯紅紙,為左鄰右舍鄉親們義務書寫春節對聯,遇到實在沒錢買對聯紙的鄰里鄉親他們也會貼紙貼墨墊錢送新年祝福!如今這幾位老人隨著年歲增高,書寫對聯略感力不從心了。而現在的年輕人真正會寫毛筆字的人屈指可數了!

除夕晚上熬一宿,那個時候家里買不起木碳烤火,更別說剛碳和蜂窩煤爐子了。烤火就用蒸饃燒的劈材燃后留下未燃盡的木頭自制的烤火碳,或者大年三十晚上給火盆放幾個大木頭劈材大火燒起來,除夕晚上大火燒起來,一家人圍在火盆旁邊坐一宿,吃吃瓜子核桃花生或柿餅之類。回想起多年前,我們是天天盼過年,一到過年,父母會給我們準備新衣裳;到親戚鄰居家轉一圈,兜里就會有滿滿糖果和壓歲錢!一到晚上,我們幾個小孩子點上蠟燭,打上小紅燈籠,成群結對到村子里放鞭炮。只要聽見誰家的鞭炮噼里啪啦地一響,好多孩子都會跑來在地上撿沒有燃燒的鞭炮去玩!過去還沒有照明燈,家家戶戶點的是自制煤油燈,沒照明燈更別說看電視了。家庭條件好點的就買個半導體收音機,聽聽天氣預報或新聞,我們小時候最喜歡聽“滴滴答滴滴答小喇叭開始廣播啦”的少兒節目。隨著經濟好轉,我們農村也拉上了照明電燈。198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了第一屆春晚,從此,看春晚成為中國人過春節的又一個傳統。從原來的17寸黑白電視機到25寸大彩電。大人娃娃們早早地圍著火爐守候在春晚的電視機旁,陪著父母一起看春節文藝聯歡晚會。自1992年起,央視春晚主持人趙忠祥、倪萍和楊瀾的晚會節目成了春晚的亮點,春晚節目也在不斷地豐富多彩,春晚令觀者或開懷大笑,或熱淚盈眶,生動爆笑的舞臺表演和發人省醒的小品內容通過一個個有趣而真實的故事,在輕松爆笑中品出千百種復雜滋味的人生。

不知不覺快到農歷的大年三十除夕了!人們通常把“月窮歲盡之日”稱之為除夕。貼春聯掛燈籠,一家人圍坐吃團圓飯熬夜守歲。看春晚、搶紅包。全國各地一般都是這么過的,各地民謠也都是這么說的:“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年三十兒包餃子,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在回家,團圓,守、吃、福、樂,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我們老家陜南農村風俗,大年三十的除夕晚上也不例外,媽媽忙著剁肉餡、搟面皮包餃子;爸爸給和我們姊妹幾個一人一塊錢的壓歲錢。包餃子我雖然不會,跟著學的媽媽捏幾個,慢慢地就包的有模有樣了。我們老家大年初一年飯豐盛,當然離不開吃餃子。“咔嚓”一聲爸爸的牙齒被卡了一下,就吐出了一枚硬幣。“硬幣怎么會跑到他嘴里呢?”我心里在想,“哎,有福!”媽媽說到。“什么,餃子里有錢?”我就一連吃了兩小碗,結果是一個錢也沒吃著。父母親看著我狡黠地笑了:“我就在餃子里面就包了一個硬幣”“哎!咋不早說?害的我多吃了幾個……”   我心里暗暗地想!

小時候我曾經做一個又一個“最宏偉”的計劃,就是發誓把紅包攢起來,買個什么東西,最后當然紅包很快就被父母收回去一部分,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在春節期間就變成了大刀、長矛(都是木頭棍子上凃金粉銀粉,連個塑料的都沒有)……如今,雖然過年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的隆重,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現今春節.物質生活提高啦.而精神境界卻很漂浮.親情,友情,節情.在金錢為上的現實年歲里.慢慢地吞噬著傳統文化的韻味!過去燒一大桌年飯菜雖然辛苦但一家老小聚桌前其樂融融、吃到開心;現在一家人飯店吃飯,大家都在玩手機,陪父母時間少了,對著手機拜年,就連發個紅包都靠搖了……人生就這樣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春夏秋冬!

作者簡歷:張國強,70后、陜西商洛人。《中國傳媒新聞網》采編、《記者報》編輯,《臺灣好報》《兩岸好報》記者、《采風網》會員、《諦印中國文化藝術網》陜西通聯站;作品先后在<<人民日報·市場報>>《人民日報市場報網絡版·創新中國》《人民日報市場報網絡版·法治周刊》《經濟日報·旅游中國報》《臺灣好報》《北京青年報》《中國傳媒新聞網》《中國法制西部網》《陜西法制網》《陜西電視報》《西安商報》《商洛日報》《三秦電視報商洛版》《采風網》《涇渭文藝》《諦印中國文化藝術網》《書海》等雜志報刊、網站刊發轉載!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童年,冰棍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