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日韩_天天综合社区_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调教网站_九九综合九九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正文

【文海觀潮】王若冰:用腳步丈量山川大地

原標題:【文海觀潮】王若冰:用腳步丈量山川大地

插圖 作者:白勇敢

劉晉

作為幾乎與改革開放時代同步成長的詩人、作家和評論家,王若冰的創作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飛天·大學生詩苑》倡導的大學生詩歌運動,并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不斷走向遼闊和豐富。王若冰最早引起甘肅乃至西部詩壇關注的,不僅有由他主持、讓省內外文學界一致稱贊的《天水報》“雨絲”文藝副刊,更有包括《第一束陽光》《大上海》《上升的島嶼》等一系列抒寫時代巨變對其精神和內心帶來沖擊的作品,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第一篇評述甘肅中青年詩歌創作現狀與未來的長篇詩歌評論《塑造中的詩歌群落》。

王若冰是一個有閱歷的人。至今,他對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經歷的貧窮、饑餓和苦難記憶猶新,這讓他的詩歌呈現出一種復雜的底色:時而純凈如水,時而波涌如潮,明亮和陰郁交織,如影隨形。

1995年,王若冰的第一本詩集《巨大的冬天》出版,不僅獲得第四屆甘肅省優秀文學作品獎,也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對于王若冰來說,“巨大的冬天”這一意象既是他詩歌創作的重要元素,也是他當時生活與情感的象征體。那一時期,王若冰作品中有很多寫冬天的詩,而“雪”無疑是他著筆最重、用情最深的一個詞。“一個季節的飄逝/和一個生命的誕生/就像我們的相遇/純屬偶然……”(《雪天:二十九日》)王若冰的詩歌有著異于他人、深藏于心的滄桑與深邃。至今我都能記起,那本詩集中當時最打動我的一首詩:“你來的時候/一片又一片雪花掠過額際/這座古城/在除夕的雪夜里異常寧靜/我們面對飛雪/想起了關于我們的事情/涂成白色的樹木/就像我們的生命/筆直而絕望/我們把酒杯端起/又無聲地放下”(《悵然之夕》)。

20世紀90年代末,對王若冰的創作、工作和生活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時期。詩歌創作方向的迷惘、對于寫作終極意義的追問和思考,常常讓他陷入無助和絕望。為了對抗孤獨、尋找新的寫作方向,他曾經以“在油燈下誦讀/在酒杯上熱愛”的方式,度過了《巨大的冬天》出版后漫長的五六年時光。21世紀初,王若冰似乎在詩歌創作的迷惘中越陷越深,關注他的讀者已經很難在報刊上看到他的詩歌作品。2001年,當他和安永、周偉合作的天水歷史文化散文集《天籟水影》出版后人們才意識到,王若冰在孤獨的思考中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包括《古巷》《雪天讀趙壹》等至今廣為流傳的篇章在內的散文作品的出現,仿佛黑夜里的一盞燈光,為王若冰昭示了另一條寫作的道路。

2004年夏天,就在散文集《天籟水影》和文藝評論集《傾聽與呈現》為讀者帶來新的期待之際,王若冰突然轉身,孤身一人走進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的莽莽大秦嶺。坦率地說,王若冰的這次只身行走,算不上一次胸有成竹的行走,一切都充滿了未知。但王若冰卻藉此找到了值得他一生堅守的創作方向。還記得那個酷熱的夏季,我們在天水齊壽山送他踏上徒步秦嶺之路的時候,送別詞只是一句:“出去散散心也好,就當是一次旅游了。”未曾想到3個月后,當王若冰胡子拉碴、滿面霜塵地歸來時,他的寫作突然之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這變化的標志,就是王若冰幸運地與大秦嶺相遇了,或者說莽莽大秦嶺終于等到了他。

3年后,王若冰30多萬字的長篇散文《走進大秦嶺》轟然面世,矗立華夏大地數百萬年卻寂寂無籍的大秦嶺,在王若冰筆下終于以一種血肉豐滿、魂魄淋漓的形象出現在了我們面前。由于對“中華民族父親山”的命名和大秦嶺文化精神的發現,王若冰和大秦嶺完成了一次靈魂交融和相互成全。隨著《走進大秦嶺》的一版再版和八集紀錄片《大秦嶺》(王若冰擔任1-4集撰稿)播出,以及隨之而來的秦嶺文化熱、大秦嶺旅游熱如潮涌起,王若冰在陜甘兩省及秦嶺沿線聲譽鵲起。他不僅因此獲得甘肅省敦煌文藝獎一等獎,第25屆電視金鷹獎和國家廣電總局國產紀錄片扶持項目最佳編劇獎,還被陜西省旅游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終南文化書院聘為文化顧問。王若冰也由此確立了“為山河立傳”,以行走方式探尋隱匿于大地山川、自然山水之間的中華文明淵源和中華民族精神,構建“大秦嶺”長篇散文系列的創作計劃,其行走的腳步也愈加堅定有力。在接下來的這些年,王若冰已經習慣了在行走中尋找詩情和詩意,探尋天地萬物與作家個體精神情感之間的相互照耀。為此,他在《渭河傳》序言里寫道:“這些年有始無終的行走,讓我體會最為深刻的是,即便再匆忙、再繁亂、再短暫的行走,都是讓一顆日漸浮躁的靈魂趨于安靜的最好方式。”

在完成對大秦嶺考察之后的14年間,王若冰又相繼完成了對秦人遷徙沿線,渭河、漢江、無定河全流域的考察,先后創作完成了“大秦嶺”長篇系列散文《尋找大秦帝國》《仰望太白山》《渭河傳》《走讀漢江》及紀錄片《無定河》《李子洲》作品,其中《渭河傳》獲得第八屆《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和第八屆敦煌文藝獎。這些作品,不僅讓王若冰完成了從一個詩人、文學評論家到散文作家、文化學者的蛻變,也讓其成為當代作家中為數不多堅持用腳步丈量大地,用作品為山川立傳的作家。

長期的行走式寫作,提升的不僅僅是王若冰的散文寫作,也改變了王若冰后期的詩歌創作。正如前不久,在給《詩刊》第九屆“青春回眸”專號寫的創作談中,王若冰這樣闡述“行走的意義”:“對于一位已經立志以自然山水為寫作對象的作家來說,這種貌似在形而上和形而下都充滿詩情和詩意的行走,也讓我獲得、擁有并持續保持了一種有詩情和詩意陪伴的寫作。”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