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毫無疑問,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
對正在崛起的中國來說,對已經走過40個年頭的改革開放來說,都有著非常特殊的含義。
這一天,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一場重要的主旨演講,掌聲雷動。英國《金融時報》評價說,也是中國領導人近年來最受期待的一次演講。
在這次備受矚目的演講中,習近平這樣說: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是中國基于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他并且宣布,中國將在擴大開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舉措。
言辭擲地有聲,舉措大刀闊斧,無疑彰顯了中國推進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其實,簡單回顧一下,4月10日,一個看似很簡單的日子,曾經一次又一次改寫了歷史。
101年前的4月10日(1917年4月10日),列寧結束流亡生活,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彼得格勒。他迅速成為革命運動的領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最后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幾個月后,“十月革命”爆發,整個世界歷史都被改寫了。
但100年后,這個曾經雄霸天下的蘇聯,卻已經成為歷史的背影。承繼了蘇聯遺產的俄羅斯,則還在與西方的怒懟中。
中國不是蘇聯,也不是俄羅斯。
41年前的1977年4月10日,復出的小平同志,正式致信中共中央,對“兩個凡是”提出嚴肅的批評。
他在信中說:我們必須世世代代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把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事業,勝利地推向前進……
一場思想大解放運動,由此向縱深推進。多少人因此歡欣鼓舞,因為時代終于變了。正是有了這場思想解放運動,才有了一年后改變歷史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正式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屈指算來,今年正好是改革開放40周年。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就沒有今天中國不屈服于美國壓力的勇氣和底氣。
很有意思的是,整整47年前的1971年的4月10日,轟動世界的“乒乓外交”開始了。
這一天,美國乒乓球隊抵達中國訪問,“小球推動大球”,美國國內掀起了“中國熱”,中美關系發生戲劇性變化。隨后,基辛格從巴基斯坦秘密訪問北京,尼克松由此也踏上了中國土地,中美關系迅速正常化,中美蘇大三角裂變,冷戰格局被打破了。
當時的人們,永遠不會想到,47年后的今天,中國已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卻因為中國對美出口太多,竟然威脅要對中國發動一場貿易大戰。
當年的中國,沒有屈服于美國壓力;今天的中國,更不可能接受美國的脅迫。中國正按照既定節奏,在持續地推進改革開放。
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就明確指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面對復雜變化的世界,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亞洲前途在哪里?”他的回答擲地有聲,“我認為,回答這些時代之問,我們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撥云見日,把握歷史規律,認清世界大勢。”
不認清世界大勢的,究竟是哪個國家?
歷史,總是最好的教科書。
1000多年前,蘇東坡在《晁錯論》中曾警告: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1000多年后,習近平主席也多次語重心長提起這句話。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天下的禍患,最難以解決的,莫過于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卻存在著難以預料的隱患。
中國人是最具憂患的民族。也是在這個4月10日,習近平在博鰲宣示的這些重大舉措,就是著眼于中國的未來發展。這也無疑將成為中國新一輪開放的序幕。
而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就是對特朗普政府最有力的回懟,也是對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4月10日,真的是很普通的一天,但因為這些歷史性的舉動,應該會被現在乃至以后的人們,時時記起、感嘆!(本文原題為《4月10日,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