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日韩_天天综合社区_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调教网站_九九综合九九

首頁 > 首頁 > 傳真 > 正文

創新升級全面落實目標任務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速轉起來

原標題:創新升級全面落實目標任務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速轉起來

中國共產黨蘭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提出加快推進國家級開發區發展,“努力實現創新成果倍增、經濟總量翻番、綜合排名提升,切實增強國家級開發區對全市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榮燦在參加代表團分組討論時提出:“經濟區作為國家級開發區要自覺承擔起振興產業的重大任務,加快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當好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產業發展的主戰場,為全市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做更大的貢獻”。這為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確立了目標任務。

 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加快推進經濟區發展,“努力實現創新成果倍增、經濟總量翻番、綜合排名提升,切實增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是市委立足于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高度,認真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對經濟區提出的新決策、新部署、新要求;是市委立足于全市經濟發展的產業布局與產業水平、園區布局與作用發揮的實際,對經濟區提出的新方向、新重點;是市委立足于經濟區實際,為經濟區發展提出的新目標、新任務。

加快推進經濟區發展,“努力實現創新成果倍增、經濟總量翻番、綜合排名提升,切實增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區全部工作的著力重點,也是各項建設的行動指南。對經濟區進一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經濟區一定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按照市委確立的戰略部署,扎實推進科技創新、經濟轉型發展,不斷提升在西部和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綜合排名位次,不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牢固樹立加快發展的目標任務

根據省、市發展戰略部署和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結合經濟區《“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立足發展基礎,著力加快培育產業主體的創新能力,打造創新平臺和管理模式,拓展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和領域,提升科技創新的質量水平;著力加快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促進現代物流、總部經濟、航空航天、有色冶金等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引導產業集聚和產業升級,積極培育一批競爭力強、支持體系健全的特色主導產業集群,提高開發開放的層次和水平。按照省委、省政府對開發區的發展定位,通過幾年努力,全力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集中區、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的集聚區、創新發展的先導區和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區”,為蘭州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做出新的貢獻,為全市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貫徹落實目標任務的主要舉措

緊盯《蘭白試驗區發展規劃》,以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轉化重大成果、開發新產品、引進及培育創新創業團隊、建設創新平臺、科技創新投入等“六個一百”工程為重點,培育壯大創新主體,促進產學研結合,建立健全科技服務機制,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6%,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8.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1.4%,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5件,實現創新成果倍增。

全力推進蘭白科技試驗區建設實現創新成果倍增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充分發揮企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兩大創新主體作用,推進企業與院校院所在科技創新上的有機結合,不斷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提高創新能力和水平。力爭每年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個以上,研發新產品、新技術8個以上。到2020年,培育企業各類研發機構達到50個以上。建立經濟區科研成果庫。對校企、院(所)企雙方已確定的科研創新項目,進入中試的,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干企業為抓手,力爭每年培育2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干企業,到2020年達到10家以上。支持創客發展,每年開展3次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舉辦主題論壇、創客大賽等系列活動。以西部藥谷產業園為依托,力爭到2020年,合作建立4個大學生實訓基地和2個醫藥研究中心。深化與蘭州交通大學、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甘肅農業大學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合作,到2020年,合作共建10個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各類實訓基地達到20個。

促進產學研結合。以交大科技園為苗圃和孵化器,經濟區科技孵化中心為加速器,在經濟區機場北高新園區形成產業化模式。加快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實訓中心和蘭州交通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綜合體項目建設,力爭到2020年孵化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以上,入孵企業達到300家。依托經濟區自建共建的3個孵化器,搭建創業者和投資者之間的合作交流平臺。針對大學師生協同創新創業、大學生和社會成員自主創新創業,每季度舉辦1次科技創新政策培訓班、每半年開展1次成果評審評比,每年開展1次院士專家進企業,不斷提高入孵企業和創業團隊科技創新質量。

建立健全科技服務機制。每年開展2次銀行、投資機構與企業對接會,多元化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編制經濟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成果名錄,每年開展1次科技成果展,推廣企業與院校院所新產品、新發明、新專利、新技術創新成果。利用蘭洽會、科博會等大型活動,圍繞經濟區主導產業開展1至2場高端論壇。出臺經濟區《鼓勵科技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等相關政策,每年安排600萬元,對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企業認證、成果轉化、新產品、創新團隊等分別給予5萬至50萬元獎勵,對新上市主板、創業板(新三板)的企業分別給予100萬、50萬元獎勵。安排100萬元用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取得優異成績的個人(團體)獎勵。

圍繞區域發展戰略、蘭州市四版總體規劃和蘭州建設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活力城市的大背景,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發展、強化招商引資、強化項目建設,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3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22億元,努力實現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省、全市和省內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的平均水平,各項經濟技術和資源環境指標均優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確保在全市經濟總量比重提升3個百分點以上,力爭提升4個百分點,實現經濟總量翻番。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總量翻番

優化產業布局。注重優化園區布局,加快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機場北高新園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和電子信息產業,加快建設蘭州西部藥谷產業園。安寧園區,大力發展連鎖業、總部經濟、服務外包、中介服務、電子商務等新型服務業,加快建設蘭州城市副中心。西固園區,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現代商貿、出口加工三大主導產業,形成具有空鐵聯運、公鐵聯運、鐵海聯運等多種聯運方式的國際綜合內陸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成甘肅(蘭州)國際陸港。紅古園區,重點發展有色冶金、環保產業,建設標準化回收站(點)網點200個。皋蘭園區,重點發展現代物流、冷鏈物流、綠色物流發展產業,加快建設九合新型工業物流園建設。在各園區形成各具特色、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多元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打造現代物流、先進裝備制造、科教文化、航空航天、有色冶金、國家“城市礦產”、輕工食品、總部經濟和商貿服務等10個產業集群,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加快產業發展。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改造提升傳統特色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十三五”期間,生物醫藥產業年均增速18%、現代物流產業年均增速20%、有色冶金產業年均增速7%、航空航天產業年均增速7%、環保產業年均增速10%、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年均增速8%、文化旅游產業年均增速8%、總部經濟產業年均增速8%、電子信息產業年均增速10%。

強化招商引資。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樹立市場化、企業化招商引資理念,通過實施產業鏈招商、精準招商、以園招商、以商招商、節會招商、借力招商、聯合招商、成果招商、協作招商、第三方招商、網絡招商等11個招商引資模式提高招商引資質量。著力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對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明顯的大項目和位居產業核心地位的龍頭項目。出臺《招商引資獎懲辦法》,設立招商引資專項獎勵資金。力爭“十三五”期間簽約項目和引入落地資金比“十二五”期間翻一番以上。

強化項目建設。在“3341”和“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庫中篩選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項目,分產業、分園區、分層次,作為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的重點項目,力爭重點項目數量超過300個,其中科技創新項目超過200個以上。對已入庫項目逐個進行梳理,對投資進展緩慢的項目開展周銜接與督查工作。實行重大項目領導包抓制度,建立健全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和省、市重大項目跟蹤督查機制,對省、市重點工程和招商引資簽約項目實行全程幫辦服務,對符合條件的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要聯合相關職能部門開通“綠色通道”,限時辦結。同時,緊盯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圍繞專業基金投資、中央預算內資金、基礎設施建設、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等重點,認真凝煉儲備項目,積極向上對接溝通,及時篩選、上報符合要求的項目,努力爭取到國家、省、市項目扶持資金。

針對經濟區在全國綜合考核排名中的弱項,管理體制機制不活、基礎設施不完善、融資渠道狹窄、生態環保欠賬多等不足,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強化行政效能提升,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環保,強化土地集約利用,強化對外交流合作,補齊發展短板,實現經濟區“爭先進位”的目標,確保在全省35個省級以上開發區排名中保持前列,實現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排名中每年提升一位,實現綜合排名提升。

補齊發展短板實現綜合排名提升

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管理體制改革,2017年起全面實行“小管委會、大園區”管理體制。堅持“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人隨事調”,有重點、分批次向二級園區下放行政審批和管理權限,實現園區事務園區辦結。將管委會70%以上工作人員下沉到二級園區,加強二級園區建設和產業發展,激發園區活力,夯實發展基礎和支撐。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城投公司股權多元化,吸納企業、社會資本等入股,提高經濟區投融資平臺的市場化運作經營能力。依托2.5億元“蘭州生物醫藥創業投資基金”,充分吸納社會資本,投向園區和園區內企業。鼓勵BOT、TOT、PPP等融資模式,為園區道路、污水處理、集中供熱、服務平臺以及標準化廠房、倉儲設施等項目優化投資結構,破解資金短缺短板。力爭每年有2個以上的PPP項目開展前期工作,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股東或有限合伙人發行企業債券。

強化行政效能提升。探索推廣上海自貿區可復制改革試點經驗,重新梳理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將各園區審批事項全部納入一站式政務服務大廳集中辦理,或在各園區設立分中心。在二級園區優化企業登記審批流程,實現企業注冊“一表申報、一口受理、一窗發證”和“五證合一”。加強與市大數據局等部門溝通協作,依托經濟區門戶網站、今日頭條公眾號、市長留言信箱、輿情信息、三維數字社會服務管理系統等平臺,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著力完善政務服務中心信息化平臺建設,2017年上半年建成經濟區在線審批和中小企業信息服務平臺。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未來五年,重點打通機場北高新園區經十四路、經十五路、經十五支路三條斷頭路,建設經二十七路;打通安寧園區建安路、S583號路、S595號、S573號路等斷頭路,建設T530號、T511號、S556號路;推進西固園區甘肅(蘭州)國際陸港骨干路網建設,與“大蘭州”外環路網相連通;建設紅古園區S920號路、S924號路、S907號路和S915號路,提升改造109國道;建設皋蘭園區T1012號路、T1018號路、T1001號路、T1007號路、T1061號路和T1057號路。啟動建設沙井驛污水處理廠、安寧第1號、2號熱源廠;加快紅古園區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和平安水廠改造;推進皋蘭園區污水全收集工程進度。

強化生態環保。全面開展和落實經濟區增容擴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蘭州西部藥谷、紅古園區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西固園區甘肅(蘭州)國際陸港項目實行同步規劃,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理、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等污染治理設施。嚴格項目的規劃環評,認真做好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審批把關工作。結合五個二級園區發展定位、主導產業、環境敏感區域特征與生態承載能力、國家清潔生產及環境保護等相關要求,明確各二級園區環境準入門檻,對生產行業、主要經營產品、生產工藝、清潔生產、污染源控制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科學指導經濟區招商引資工作,有效支撐可持續發展。

強化土地集約利用。針對經濟區“一區五園”165.32平方公里規劃范圍內符合“三規”和主體功能區的建設用地面積僅55.95平方公里,扣除已建成區占地外,可供開發利用的建設用地不足35平方公里的現狀,未來五年,經濟區將嚴控工業用地規模,按照各類功能園區分別確定工業項目用地建筑容積率、綠地率、建筑系數等控制指標,嚴把入口關,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建立土地儲備制度,工業用地全部實行“招拍掛”方式有償使用。加大土地資源整合力度,對土地利用率低的企事業單位,根據行業性質重新調整其用地,在經過整合后的空閑土地布設新的用地項目,做到地盡其用。依據土地政策法規,對認定的閑置土地,擬定閑置土地處置方案,依法處置閑置土地。

強化對外交流合作。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大機遇,在構筑向西開放平臺上先行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把甘肅(蘭州)國際陸港打造成經濟區向西開放的戰略窗口,以現代物流業帶動現代商貿業和出口加工業,加快與蘭州中川空港、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一體聯動,依托“蘭州號”、“渝新歐”、“鄭新歐”、“漢新歐”等國際貨運班列,拓展中歐、中亞、南亞等3條國際班列貿易通道,積極開展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加大“引進來”力度,大力推行“人才+項目”、“人才+產業”、“人才+課題”開發模式,重點依托經濟區與北京科技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甘肅農業大學創新創業學院、甘肅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等5家科研院所建立的友好合作關系,在高層次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聯合科技攻關、科學技術咨詢等方面進行全面交流合作,積極引進帶著項目、技術的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實現項目與人才的有機對接。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經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