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大砂坪塌陷現場。蘭州晨報記者黨運攝
原標題:蘭州5個月路面塌陷18起,原因何在?
中國甘肅網12月4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道(記者 師向東) 11月27日、12月2日,七里河區民樂路西段和大砂坪康泰醫院對面接連發生兩起路面塌陷。據不完全統計,自今年7月17日南環路民大段發生塌陷至今,蘭州市區已累計發生至少18起路面塌陷。頻繁的路面塌陷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路面塌陷能否避免?蘭州市相關部門又將如何治理路面塌陷?12月3日下午,蘭州市城鄉建設局邀請省內外多名專家,邀請媒體舉行情況說明會,一一解答廣大市民對于路面塌陷的種種疑問。
1 塌陷
7月17日至今蘭州市發生18起路面塌陷
說明會上,蘭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副處長薛成起通報了近期發生的兩起路面塌陷的基本情況。
據其介紹,11月27日上午7時許,七里河區民樂路西段蘭州電機廠南側道路路面發生塌陷,面積約60平方米,深約7米,一根路燈桿沉入空洞處,兩根天然氣管道(DN250、DN200)懸空,一根混凝土弱電管道、一根雨水管道和一根DN300自來水管道斷裂。事件造成該區域3家供熱鍋爐和1200戶居民天然氣停氣,700多戶居民停水,由于該區域周邊為企業廠房、倉庫,塌陷對交通影響較小,未造成人員傷亡。目前,搶修作業已進入尾聲,計劃于12月3日晚全部完成。
12月2日上午7時30分,城關區大砂坪康泰醫院對面公交車站人行道旁的街頭空地出現塌陷,塌陷區域長約6米、寬約7米、深4米,一輛載貨車輛陷入其中。塌陷處無自來水、燃氣、雨污水等管線。盡管此處塌陷位于人行道紅線之外,但市政工程管理處仍迅速進行搶修,已于當晚回填完畢,12月3日進行混凝土澆筑并鋪筑人行道磚。
記者梳理相關資料發現,自今年7月17日至12月2日,經媒體報道的市區路面塌陷至少有18起。其中,南環路民大段東向西車行道于7月17日、7月23日連發兩次塌陷;8月23日,一天內城區發生4起路面塌陷。
2 探因
濕陷性黃土地質和地下管網老化是主因
據蘭州市建設局副局長楊林介紹,12月2日上午大砂坪路面塌陷發生后,蘭州市相關部門邀請北京航天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郭中澤和該公司技術中心主任錢開鑄博士來蘭,與蘭州市城市建設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張國慶、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陳鑫、蘭州市市政公用工程安質監站高級工程師王為助、蘭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劍鋒等省內專家組成專家組,對2處塌陷現場進行走訪勘察,探討導致塌陷的原因以及可行的防治措施。
郭中澤認為,蘭州市路面塌陷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的迅速發展和擴大,造成基礎設施跟不上去,進而導致部分路面塌陷。據其介紹,蘭州市區地處濕陷性黃土地區,從地質專業角度來說,蘭州市區的黃土是在自重條件下也會濕陷的黃土,“地質環境相當差”。近年來,蘭州城市建設步伐加快,但是很多區域仍在使用過去的老舊管網,但受種種因素限制,地下管網并未得到擴建,原有的管網也缺乏有效維護,既有管網超負荷運轉。而地下管網的滲漏和淺層地下水的改變,引起黃土濕陷,最終造成路面塌陷。
陳鑫也認為,蘭州市區頻繁的路面塌陷,是濕陷性黃土地質條件和地下管網嚴重老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的。據其介紹,蘭州市彭家坪等區域的地質條件甚至達到III級(嚴重)或四級(很嚴重)自重濕陷,“在自重條件下也會濕陷”。蘭州市區現有的污水管網長度達到上千公里,但從2006年至今新建的還不到300公里,遠遠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讓超期服役的老舊管網不堪重負。
記者了解到,蘭州市地下給排水管網大多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少管道超期服役,老化嚴重,滲漏問題時有發生,對路基路面帶來嚴重隱患。
另外,近年來蘭州市實施的軌道交通、建筑工程、管道改造等各類工程對地基結構、地下水文等造成的擾動,也是導致路面塌陷頻繁發生的原因之一。
3 應對
應加強管網排查維護及時消除隱患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國內外無數城市的發展歷程中,路面塌陷與城市的發展始終相伴。如日本東京在20多年前每年大規模地陷超過20次,地陷的主因是地下空洞化。而多年研究地陷問題的專家認為,地下空洞化難以預防,但可以通過嚴密的勘察及時發現,在形成地面塌陷前未雨綢繆。
在郭中澤看來,只要在濕陷性黃土地質這種不適合居住的環境下繼續發展,“路面塌陷未來還會繼續發生”。他認為,與國內一些城市的巖溶塌陷相比,蘭州地區的路面塌陷并不嚴重,只要措施得當,就能得到有效治理。“比如蘭州市引進的2臺探地雷達車,已經對數十公里的路段進行了探測,排查出了多處地下空洞,并及時采取注漿等措施進行了處理。”據其介紹,下一步蘭州市還將引入管網機器人,對地下管網進行普查。
錢開鑄認為,蘭州市建設部門應該加強與國土、地礦等部門的合作,在市政工程開建之前做好地下的勘察。同時,應該采用管道機器人等先進技術手段,加強地下管網、特別是老舊管網的排查,對破損、滲漏的管網及時修復,在引發塌陷前就及時消除隱患。
陳鑫則認為,蘭州市應該從現在開始,根據建設年代對地下管網進行分類,每年將一部分老舊管網的更新維護列入城建計劃,將這些塌陷隱患進行存量控制、逐步消除。
4 措施
制定應急處置辦法組建應急處置專家庫
據楊林介紹,為做好市區道路地質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蘭州市建設局起草制定了《蘭州市城區道路地質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辦法》,今年9月8日經蘭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核通過。該《辦法》明確了各部門在路面塌陷實踐中的職責,建立了相關應急和責任機制,確定了由蘭州市建設局牽頭、市政工程管理處具體實施的應急搶險體系。
蘭州市建設局還邀請西北市政設計院、蘭州市城建設計院等多家省內甲級科研院所的道路、給排水、燃氣、熱力、結構等方面的15名專家,組建了蘭州市城區道路地質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專家庫,根據具體情況,邀請專家協助指導應急處置工作。
雷達探測處置地下空洞選配專業搶險隊伍
今年8月28日、29日,市政工程管理處購置的2臺探地雷達到位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完成張掖路、酒泉路等138條道路的探測,已探出并成功處置5處地下空洞。蘭州建投集團、蘭州市軌道公司也已完成南環路、軌道交通沿線的探測。
市政工程管理處通過招投標選配了3支道路地質安全突發事件專業搶險隊伍,該處及四區市政所也組建了搶修搶險隊伍。
建立城區道路安全預警地理信息系統
蘭州市建設局已報請市政府,擬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建立城區道路安全預警地理信息系統。利用雷達技術對市區道路全面進行地下空洞(包括路面脫空、大面積土質疏松)探測,并利用3S技術,集成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地形數據、城市三維模型,建立基于三維環境的道路安全預警地理信息系統。該項目計劃分2期實施。項目總計探測道路800公里,測線長度6440公里,預計5個月內完成,已于9月8日通過市政府常務會議審核。
全面普查地下管線改造供水管道燃氣管網
蘭州市規劃局于2015年開始,對市區地下管線進行全面普查,累計完成地下管線物理探測10755.329公里,累計完成測區面積348.9平方公里。同時,完成了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工作。
今年以來,蘭州市改造供水管道3.261公里、新建3.1公里;改造25座供熱站老舊管網144公里;改造燃氣老舊管網2公里,新建15.2公里;結合131條道路整治,改造更新排水管網8公里;完成疏浚雨污水管網約720公里。
形成高效科學得力的應急處置體系
據楊林介紹,下一步蘭州市建設局、市政工程管理處將盡快完成主城區所有道路探測工作,組織專家制定方案,及時完成道路隱患維修工作。同時,督促各部門各單位制定具體制度,盡快形成高效科學得力的應急處置體系。確保發生城區道路地質安全突發事件后,第一時間完成搶修,并將各種影響降到最低。督促各類市政公用管線產權單位,落實執行好地下管線巡護和隱患排查制度,定期進行檢測維修,發現管線跑冒滴漏等隱患及時報告、妥善處置。
此外,蘭州市還將加大老舊管網改造力度,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同時,將城市安全地理信息系統列入2017年城建計劃,盡快建成蘭州市的道路安全預警地理信息系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