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7時40分左右,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忠實,因病在西安西京醫院去世,享年73歲。《白鹿原》是陳忠實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后去》等。
2014年10月,在陳忠實文學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曾經對陳忠實做過一次專訪。在專訪中,陳忠實談正風反腐,談鄉村建設,談家風家教,更直抒胸臆道出了他心中的“中國夢”……
斯人已逝,風范長存。讓我們透過這段專訪,來回味和感受這位文壇大家憂國愛民的拳拳之心。
那些不是靠文字傳承而是依言傳身教約定俗成的做人的規范和守則,漸漸被淡化被消解
問:近年來,農村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您曾說自己迫切需要和農民對話,了解處于急驟變化的這一段生活。面對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您最擔心今天鄉村失去什么?特別是在民風、鄉規民約等方面。
陳忠實:擔心有兩點,一是傳統的農業文明和自然的和諧關系,二是傳統的農業文明里人和人的和諧關系。眼見的世相是,在商品利益的驅使下,這兩種和諧的關系遭遇普遍的卻也是無形的沖擊,所謂趨利忘義人心不古。那些不是靠文字傳承而是依言傳身教約定俗成的做人的規范和守則,漸漸被淡化被消解。傳統的鄉村農業文明正待恢復。當今的商品利益的膨脹和驅使,是一種無形的悄無動靜的誘惑,傳統的道德規范難得傳承。
無論哪一項事業的開拓和發展,都依賴于領頭人的實干精神
問:您在擔任鄉鎮(當時的公社)黨委副書記期間,帶領完成了多項重要工程,如修建了4公里的灞河堤、將800畝山坡地改造為平整的梯田、修建小型水庫等,這些項目老百姓至今仍在受益。您的從政經歷都非常務實,包括您擔任省作協主席后。您怎么看待今天一些領導干部的政績觀?您對他們有何建議?
陳忠實:我首先想到務實。無論哪一項事業的開拓和發展,都依賴于領頭人的實干精神。務實就是實事求是,就是科學思維。依靠科學思維的務實精神,才可能對自己負責的某項事業現狀有切實的認識,對未來的發展圖景有切實可行的舉措,計劃中的發展圖景變為利國益民的實事時,其政績就無須自吹了。反之,為了某種個人的欲望而彰顯政績,往往容易發生那種違反科學也損害事業的“面子工程”。這里有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即為國利民。
作出如此具體的規定,足以見得中央體察民意,也更了解華而不實的種種令人厭惡的事項的細節……我感動,又感慨
問:全黨上下正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糾正“四風”,讓您感受最深的有哪些方面?
陳忠實:中央做出的八項規定,確實令我感動而且感慨。首先解決的是恢復我黨的優良傳統之一的群眾路線,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把每一種決策都建構在切實的可行性上。顯然是針對近年間脫離群眾華而不實盲目決策的弊病。再一點是八項規定具體到一車一物,當使任何企圖違犯者絕無滑脫的余地。我正是由此而生感慨,八項規定中堅辭杜絕的那些現象,早已在社會民眾中產生惡劣影響,如此嚴格的糾正,當屬民意;作出如此具體的規定,足以見得中央體察民意,也更了解華而不實的種種令人厭惡的事項的細節……我感動,又感慨。
正在進行的反腐敗工作穩健而又有震懾性力度,可以說正當其時,大得黨心民心
問:您一直十分關注現實,您如何評價當前的反腐敗形勢?對治理腐敗有什么建議?
陳忠實:在我的意識里,正在進行的反腐敗工作穩健而又有震懾性力度,可以說正當其時,大得黨心人心。從已經揭露和懲治的腐敗分子的構成來看,各個領域各個行政級別的握有權力的人都有,任誰都會感知腐敗現象的嚴重。尤其是個別黨的高級干部的腐敗,讓我震驚到幾乎不可理喻的狀態,自然也很直接地想到對黨的危害了。
我說“正當其時”,一層意思在于對業已形成的甚為嚴重的腐敗現象的徹底清理,徹底到“老虎”“蒼蠅”一起打,就有一種對腐敗現象斷止的意義,不致貪腐現象繼續蔓延,對于中國共產黨的黨性黨風的莊嚴和純正具有切實的作用,也是實現建設富強和諧祖國的根本保證。我說“正當其時”的再一層意思,是反腐倡廉對全黨的警示性效應,尤其是對剛剛進入乃至即將進入各個領導崗位的年輕干部,這種廉政的警鐘無疑具有警示的效應。我想到陳毅老總剛剛解放時發出的一句警告,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這種警鐘敲響在耳畔、鳴響在心間,對于來自社會的種種誘惑,就會有清醒的意識和堅定的意志,我黨的黨性黨風就會一代一代傳承,這是實現中國夢的基本的也是可靠的保證。
我能想到的治理腐敗的建議,一是今天進行的反腐敗斗爭要堅持不懈,不搞運動,即不刮一陣風,而是把反腐倡廉常態化,有腐敗發生即治理。再者,總結治理腐敗的經驗,總結腐敗發生的普遍性因由,形成避免腐敗發生的規章。淺見如此,供參考。
鄉民首先關注的是自己村子里的干部的公允與清廉,這是直接涉及他們生存的切身利益的事
問:據您觀察,反腐敗工作對農村社會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農民群眾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還有怎樣的期待?
陳忠實:對于懲治腐敗,鄉村群眾也是拍手稱快,自不待言。這項工作的深入,對鄉村社會的影響是積極的,與反腐工作相伴的“八項規定”的實施,區縣和鄉鎮干部的群眾路線的意識強化了,紛紛下鄉走村串戶,調查研究,解決問題和困難。往常是基層(尤其是村子)干部和村民有問題有困難往上跑,甚至跑多次都不能得到解決;現在是區縣和鄉鎮干部往下跑,把發現的問題和困難當場解決,獲得實效也獲得贊譽。領導作風發生了變化,也讓鄉民重新產生對黨的信任。
鄉民首先關注的是自己村子里的干部的公允與清廉,這是直接涉及他們生存的切身利益的事。村子里涉及土地承包,土地被征賠償款的分配和使用,以及各種公益款的使用等等,多有干部貪占的事發生。再如村級干部選舉,以錢買選票或以物換選票的事件也不少見。鄉村群眾自然期待這些腐敗現象能盡快得到根除,讓那些清廉公正的人作為他們的領頭人,才能從根本上化解干部和村民的矛盾,才能使一個個村子獲得和諧,這是最基本也是最起碼的一個基礎性因素。
干部面臨選擇,當須自我把握。前提自不必說,出于公心,造福社會
問:您在《六十歲說》中講道,您的人生有兩次關鍵的選擇。每個人的人生都面臨許多選擇,您覺得您的人生抉擇,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尤其是對黨員干部面臨多種選擇的時候,如何取舍?
陳忠實:“啟示”確鑿不敢說。道理不言自明,每個人人生的各個階段的境遇各不相同,這種境遇既有那個時段社會生活的大背景,給某個個人提供選擇的機遇或制約,也有純屬個人本體能否具備適宜選擇的基本條件,大約只有在兩個方面都契合的境遇里,才可能實現人生重要一步的選擇和跨越。
對干部面臨多種選擇時的“取舍”也不敢妄談。如依我的體會,當須自我把握,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和優長,適宜何種事項的展示和發揮,即使在遭遇困境和挫折時,我想也不會發生懊惱情緒的“一錘子買賣”,因為個人的興趣帶有先天性的基因,很難改易……前提自不必說,出于公心,造福社會。
家風正,影響給孩子心靈和骨子里的正氣和正義是必然的,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釋放出來的自然是正氣
問:您曾說過,在您變換種種社會角色的幾十年里,父母每每送您出門和迎您回家時的眼神,都給您一個永遠的警示:“怎么出去還怎么回來,不要把齷齪帶回村子帶回屋院。”請您談談家風對一個人成長、成材的影響,家風對于社會風氣、黨風政風的影響。
陳忠實:組成社會最為基礎的是數以億萬計的家庭,而家庭也是各個不同的,城市和鄉村家庭有很大差異,干部家庭、知識階層家庭、市民家庭和鄉村家庭等都有典型的大差異,而同一類型即如市民家庭或如鄉村的普通農家,也有各個不同的家風。然而在我看來,有一點當屬共通的,即是要孩子做一個正直正派的人。我在民間聽到過這樣的話,無論長大了成龍成鳳,或是扛镢吆牛耕種,那要看個人的造化,但無論如何不能學瞎。瞎在關中人意識里和壞是同義詞。學瞎就是沾染壞習氣壞毛病而成為壞人,關中鄉村人不說壞人說瞎人。就我的印象,即使鄉村文化普遍低的家庭,都很重視孩子的訓導和教育,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能做,總是擔心兒女染上瞎毛病。家庭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尤其是童蒙時期,家風對孩子就有一種直接的也是終生的影響;教育既在言語開導,更在父母行為垂范;同居一室,父母處事處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身邊的孩子。
家風正,影響給孩子心靈和骨子里的正氣和正義是必然的,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釋放出來的自然是正氣;面對歪風邪氣乃至破壞黨風政紀的貪腐投機行為,當有一種本能的拒斥的自覺。家風對人的氣質的影響很重要,也僅是一面,更不可或缺黨紀國法的警示,還有個人進入社會不可淡忘的修養。
現在,我的中國夢更大了,一個更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必將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問:請談談您心中的“中國夢”。
陳忠實:一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是一句老話,卻也是儲存心中許久許久的話,大約在少年到青年時期就有這樣的夢了。依我這樣年齡的人來說,經歷了建國后的各個發展階段,有令人鼓舞的發展時期,也多有令人扼腕傷痛的人為的災難發生。自新時期改革開放至今,不過三十多年時間,中國發生了真可謂日新月異天翻地覆的變化,曾經儲存的夢也沒有如此輝煌的景觀。現在,我的中國夢更大了,一個更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必將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不僅為十三億各族民眾帶來福祉,更偉大的意義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完善的制度,其深遠意義是無可估量的。
問:請您給廣大黨員干部題寫一段寄語。
陳忠實:將入黨時莊嚴宣誓的誓言永記心間。
陳忠實寄語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將入黨時莊嚴宣誓的誓言永記心間。
采訪札記 一位黨員作家的情懷
他是享譽文壇多年的大家,他的長篇小說《白鹿原》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發表二十多年來一直受到海內外讀者的喜愛。
他是一位有著近五十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他有著一顆憂國愛民的拳拳之心。半個世紀以來,櫛風沐雨,潮起潮落,他對中國共產黨的赤子之心始終不改,永遠忠誠。
與陳忠實的多次交流,作家、共產黨員,這兩種身份特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而鮮明的印象。
為了創作《白鹿原》這部反映新中國成立前五十年中國農村波瀾壯闊歷史的史詩巨作,他蟄居鄉間十年,誓要“寫一本為自己死后墊棺作枕的書”。他孤守原下一隅,住在祖居的屋院,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飽含激情,走訪鄉民,查閱史料,從民眾中汲取豐富的養料與素材,深深植根鄉土,體現出一位人民作家的創作情懷。
陳忠實196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鄉鎮工作了二十年。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一切一切都與農民血乳交融。1977年底,為修建灞河堤,身為公社黨委副書記的陳忠實和幾個技術員在河堤上的簡易工棚里,以席鋪地,一干就是幾個月,趕在洪水來臨前建好了堤壩。30多年過去了,這座河堤依舊堅固如初,再未發生過灞河漲水沖毀農田的災害,福澤著當地鄉親。他說,總算是給家鄉人民做了點實事。
《白鹿原》問世,世人皆知陳忠實。2001年,陳忠實當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有記者采訪談及感受,他說自己首先想到的是責任和義務。
眼前的陳忠實,乍一看去,就是原上一位普通老者,渾身散發出濃濃的鄉土氣息,一個斜挎的舊背包始終不離肩。但與他一交流,就感受到其思想的光芒。他時刻關心著黨和國家的命運,談及反腐敗,他滿懷憂慮、嫉惡如仇;看到黨風政風的好轉,他轉而振奮激昂。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正在走的社會主義道路,他堅信不疑。他說,“現在,我的中國夢更大了,一個更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必將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不僅為十三億各族民眾帶來福祉。”“社會主義中國的雄起和成功,將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成功實踐,其意義是無可估量的。”
文如其人,人如其名。陳忠實,忠,對黨和人民永遠忠誠;實,一輩子做人作文實實在在。 (景延安)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