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老黃牛”
(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韓正陽)當代作家路遙曾經說過:“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而在中鐵七局西安公司廣州地鐵21號線15標工地上就有這樣一位像“老黃牛”一樣奉獻的基層工人,他就是集團公司金牌職工黃鎖信。
廣州地鐵項目部組建初期,鎮龍車站的設計位置是一處山包,雜草樹木叢生,環境惡劣,沒有通山的道路,挖掘機等大型機械也無法進山,一時不知該怎么辦才好。黃鎖信第一個跑去材料庫房,只見他一手拿鐮刀一手拿斧頭,沖上雜草叢生的山包。在他的感召下項目部全體員工紛紛拿起鐵锨、斧頭,跟了上去,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們硬是在短短9天時間內開鑿出了挖山出土的道路雛形。因為姓黃,干起工作來勤勤懇懇,同事們都尊稱他為 “老黃牛”。
1997年,西康鐵路豁口特大橋施工時,一處在建的橋墩剛好處在電力鐵塔的混凝土基礎附近,而承載橋墩和橋臺的4個圓形樁基礎里,一個樁基礎的一半就在鐵塔混凝土基礎正下方,要么變更方案,要么進行線路改遷,少則幾十天,多則幾個月,可鐵定的工期耽誤不起。項目部領導找到了平時愛動腦筋愛鉆研的黃鎖信。作為鋼筋工班長的黃鎖信義無反顧的接下了重任,他深知這是領導對他的信任。黃鎖信反復認真研究施工方案,用心鉆研施工圖紙。夜深了,項目部的燈陸陸續續的熄滅了。凌晨三點的鐘聲想起來,黃鎖信眼前突然一亮,“有了!”他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把他的鋼筋工友們挨個叫了起來,圍坐在一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圓形的鋼筋籠子被擋住一半放不下去,為什么不把它做成扁的呢?”聽他這么一說,工友們有些發懵,做成扁的還怎么施作圓柱形的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呢?看著工友們一臉茫然,黃鎖信從地上撿了4根鋼筋,呈對角狀用扎絲固定在圓形的箍筋上……大家更加迷惑了,這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呢?工友們小聲嘀咕道。突然,黃鎖信用力縱向一推,只見剛才還是圓形骨架的籠子一下子變成了扁平狀的鋼筋網片了,他讓一名工友幫忙一起把剛才被放平的鋼筋籠拉起來,恢復了圓形的鋼筋骨架。原來被放“扁”的鋼筋籠在扎絲的連結下,依舊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恢復圓柱狀,大家這才恍然大悟。“等把鋼筋籠放下去,再放下掛梯,施工人員站在梯子上就可以在孔內分段焊接鋼筋籠了。”黃鎖信補充道。說干就干,第二天一大早工友們就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了鋼筋骨架綁扎,在灌注樁基礎的那天晚上,黃鎖信將“壓扁”的鋼筋籠用吊車吊入被遮蔽一半的挖孔樁內,在吊機的拉力作用下又恢復了圓柱狀,黃鎖信命令工友們系好安全帶站在掛梯上對已放入孔內的鋼筋籠進行焊接……就這樣,一個看似難以完成的任務竟然在3天之內解決了,項目部領導不由地豎起了大拇指。
每當有新畢業的學生分配到項目部時,黃鎖信都會主動熱情地找他們談心,用他的話說“孩子們剛從校園出來,來到工地總有些不適應,要多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交談中,他總是把自己多年總結的“望、聞、問、切”“四字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大家。在黃鎖信看來,“望”是“觀望”,就是在施工過程中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了解工地動態,做到安全有序開展作業,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聞”是“嗅查”,就是要隨時判斷施工作業中的潛在危險源,做到隱患早發現、早排除;“問”是“勤問”,就是在施工現場有很多是書本上學不到的新知識,一定要多向導師和同事請教,盡快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和工作經驗;“切”是“檢查”,就是在施工全過程中要按照設計要求和技術規范嚴格把關,要勤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糾正,把好工程質量關。黃鎖信“老黃牛”式的勤懇教傳方式,受到了新入職學生們的廣泛好評。
黃鎖信常說:“大家都叫我‘老黃牛’,老黃牛就要有老黃牛的樣!”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工作業績突出,黃鎖信多次被公司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