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縣里的民營劇團,演出了《村戲》原作中真實的力量。(鄭大圣供圖)
“春節時我們播下種子,就等春夏之交時綠出葉子來、長成小樹林,最后1/5戲份就能開拍。”帶著幾分詩意,導演鄭大圣描繪電影《村戲》的拍攝進程。那片深藏在太行山褶皺里的花生地,那部改編自作家賈大山小說的劇本,以及那群不擅面對鏡頭、卻對腳下的土地天生敏感的縣城“演員”,組合成了他的現實主義。
《村戲》是上海電影集團今年推出的現實主義力作之一。昨天,上影集團發布了2016年重點創作項目,除《村戲》外,還有劉恒編劇、陳道明主演的反腐影片《圍獵》,以吳孟超院士為原型的電影《我是醫生》,改編自金宇澄同名小說、與王家衛合作的電影《繁花》,管虎導演的電視劇《外灘的鐘聲》和于榮光執導并主演的電視劇《咱們工人有力量》等一批現實題材影視劇。他們在春天播種,只待現實主義“樹木成林”。
中國電影當講中國故事
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大環境中,鄭大圣算是“小眾”。他導過戲曲電影《廉吏于成龍》、文學電影《蝕之江楓漁火》,向傳統文化討養分、向文學借力量,是他慣常的創作狀態。眼下的《村戲》依舊如此。該片靈感取自賈大山3部短篇小說,用鄭大圣的話說“只有真正在民間生存過、饑餓過,只有貼近過普通人所感所想的作家,才能將這段故事寫得如此生動與準確”。
用這話來概括他的創作同樣恰如其分———無需任何明星臉做招牌,只動用了一個縣里的民營劇團;不用任何天花亂墜的特效,只加入幾板西皮二黃腔———昨天發布的片花里,在場所有人都感受到那一段全黑白影像的感染力。這并不奇怪,因為原作貼地而行,真實的力量足夠打動人。
鄭大圣拍《村戲》,這是借作家之眼回望。而寫出過《秋菊打官司》 《集結號》等作品的編劇劉恒,則聚焦當下的反腐風暴,他把“跨國通緝外逃貪官”作為影片《圍獵》的切入點來展開,還找來陳道明擔當主角,力推一部新時期的“紅色通緝”大戲。同理可期的還有《我是醫生》。這部以院士吳孟超為原型的電影醞釀于2013年,近3年的劇本打磨和影片攝制一路都與現實同行。94歲高齡的吳老親自上臺做手術,導演謝曉鳴、制片人袁孝民實地去醫院學習、取材;現實里,“中國肝膽外科之父”領銜的科研課題有了突破,電影中,刻錄的故事得以與世界前沿醫學同
一邊做生意,一邊傾心文學,類似這樣的比對,上影的創作計劃表里可列出一長串,比如作家鄧賢的《大國之魂》與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比如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彭德懷元帥》與經典新拍的成龍新作《鐵道飛虎》。在外人看來,上影的新作里既有嘹亮的“主旋律”,也有投資回報可觀的“流行曲”。有人羨慕他們此刻的長袖善舞,能兼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但很少有人想到,這是上影集團長達10多年的全產業鏈布局,用做強的企業實力來為優秀作品保駕護航,這才讓如今的“社會效益優先”有了邏輯起點。
身為文化企業的領頭人,任仲倫曾寫下這樣一段話:“當年搞理論,屬于理想者,堅持最高美學,覺得現實殘缺不全;進入產業,屬于現實者,常在諸多矛盾中前行,覺得理論求全責備。”如是困惑與如今外界對上影的感佩異曲同工,其實都在問“在理想與產業間如何找到平衡”。站在“十三五”的當口,上影交出了這樣一張成績單:2015年,集團利潤總額達4億元。現在,上影旗下有影院300家,覆蓋全國26個省(市區)、109座城市,銀幕數1622塊。2015年上影聯合院線票房收入近31.5億元,上影發行團隊全年共發行影片32部,參與發行的影片總票房近52億元。2016年,上影站在A股的門檻上,此前,他們還連續5次躋身全國文化企業30強。與此同時,“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金雞獎等重要獎項都有上影留名。
產業鏈完整、多片種繁榮,一大片“樹林”呈現在他們面前。
首席記者 王彥
文章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