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日韩_天天综合社区_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调教网站_九九综合九九

首頁 > 民俗 > 民俗 > 正文

春節習俗需要文化傳承

年過完了,吐槽“年味變淡”卻成了一個讓人難以釋懷的話題,不少年輕人開始集體懷念小時候過年的情形。淡忘的年俗儀式、日益“簡便”的團聚方式……讓昔日歡天喜地的“過大年”幾乎成了一種耐人尋味的懷舊。如何看待年俗的變遷?如何讓春節習俗文化得以傳承?

  ●支持

  過年過的是信仰

即使是現在的春節仍然主要還是一個關于吃的儀式。正如文化學者朱大可所說,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春節確實是“食物攝取的狂歡儀式”。然而,如果把春節僅僅定性為吃的儀式或吃的狂歡,甚至把春節說成陋習,那是不準確的。因為在物質逐漸富有的今天,雖然春節的吃仍然是很重要的一種文化,但除了吃還有很重要的其他內涵——一種團圓文化。

中國之所以有春運,中國春運期間之所以一票難求,就是因為農民要春節團圓就得往家里趕。外國也有農民工,但外國沒有春運一說,一是中西文化有差異,二是外國講獨立但不會破壞團圓。中國人家的觀念太重,回家過年回家團圓,就成了中國春節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我比較贊同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祁林副教授的觀點,過年實際過的是信仰。可以肯定地說,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春節文化中的神鬼說道或者信仰越來越淡,這是必然的。還有,就是對公平正義的渴求越來越渴望。這都是年味越來越淡的原因。在我看來,現在的春節仍是一種儀式,只是不全是吃的儀式,更是為了一種希望。

春節不只是吃的狂歡,也不是物質的大消費大浪費,還有一種文化在其中,這才是春節的真正內涵。過年貼春聯貼門神是文化,春節掛花燈放鞭炮是文化,至于穿新衣、吃好的、小孩子拿紅包都有很深度的文化內涵。過去人們祈求的是祛病免災風調雨順,現在人們過年更祈求官員多為老百姓辦好事,人民共享勞動成果。

張魁興

  ●建議

  內因決定外因

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這是越來越多人所產生的越來越濃厚的感覺。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年變了,還是過年的人變了?

從表面看來,是年變了。以前,或者說多年前,很多人家的日子過得還不是很好,在平時的吃穿住行等方面還處在一般甚至較低水平,而到了過年,人們可以吃上幾頓好飯,可以穿上幾件新衣服,孩子們可以放鞭炮,可以得到更多的零錢、糖果或其他禮物,物質滿足幾乎成了年味的主要來源,讓年變得有吸引力,有意思,有盼頭,有過頭。當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較匱乏,過年期間扭扭秧歌、踩踩高蹺、看看春晚、串串親戚、打打牌都覺得挺樂呵,都會得到滿足。而現在,社會在迅速發展,一天一個變化,很多人在平時就吃得好穿得靚,過年期間的好吃好喝好穿就顯得不足為奇了,就失了許多魅力,就讓人少了很多盼頭,年也就顯得庸常了。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早已變得精彩,手機、網絡、電視、電影、體育活動……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胃口越來越高,也越來越不容易從年所提供的精神營養中得到滿足。

然而,從本質上來說,還是過年的人變了。時代發展對年造成的淡化影響只是外因,年味變淡的內因則是人們對年失去了以往的那種虔誠與重視。現在,物質滿足早已不是年的主要調味劑,年俗才是,而年俗為什么越來越少、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淡、越來越不莊重了?主要是因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疏遠年俗,越來越怠慢年俗,越來越不把年俗當回事了。

你怎樣對待年,年便怎樣對待你。如果我們對年用心了,對年虔誠起來,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尊重年俗、守住老規矩,多給年俗添把火,那么,年就會回饋給我們更積極、更隆重、更有滋味、更有意思的狀態。反之,就像很多網友所吐槽的,你對年不以為意,對年不用心,對年俗不屑一顧,對與年有關的活動不耐煩、不關注、不投入,整天就知道捧著手機上網、搶紅包、刷朋友圈……你的年能有滋味嗎?內因決定外因,要想讓年變得有滋有味,得我們自己先對年變得有情有義。

李英鋒

  ●評判

  尊重才能傳承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人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按照風俗說法,傳承后世者有祭祀神明、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主要內容。古時的春節,有一整套完備且繁瑣的規矩、復雜的儀式,眾所周知,繁瑣往往凸顯尊貴,也因此,“過年”在人們心目中,充滿敬畏之感。

而這儀式,每每與衣食住行密切相關,比如糖瓜兒這種年節食品,就與祭祀關聯緊密。二十三要祭灶王,大人們會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關東糖供著,據說是請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又有說法是以糖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說。當然,這美食最終落在孩子們口里。

如今,孩子們天天有美食相伴,可是,家長們又何嘗尊重這一傳統,何嘗親力親為地告訴孩子們,曾經有這樣一段饒有興致的傳說呢!一句話,我們日益疏遠了年俗,更沒有為傳承做好任何準備,如果拒絕參與,年味兒又從何而來?

正是在傳統年俗的籌備當中,年的味道被醞釀出來,而參與其間的人們也感受著快樂祥和的氛圍。更有貼對聯、剪窗花、走親訪友、拜年看望長輩等習俗,透著濃郁的文化內涵與人文情懷,可以說,過年過的是一種向往,年俗里滿是老百姓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望。

所以,作為社會儀式,年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延續,如果我們能夠在這樣的高度上加以重視,年俗就不會失落,乃至被拋棄,畢竟,連雙11都能夠被生生打造成購物狂歡日,與民生息息相關、飽含一個國家美好祝福的春節的習俗,又怎能不發揚光大呢!

趙歐仁

  ●提醒

  別輕易“扣帽子”

在我們諸多過年節的民俗禁忌中,確實有不少“奇葩”的規定。比如“正月初五不串親戚”,是因為“破窮日”,串親戚容易把貧窮帶給親戚;“正月里不能理發”是因為一旦理發,可能會死舅舅……就這些而言,把一些相關的年俗禁忌稱之為奇葩,并對這些予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體現了移風易俗、健康過節的實踐,不失為科學理性的態度。

但是正所謂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即便是所謂的同一個年俗禁忌,其禁忌的內容也會不盡相同。比如對于“出嫁閨女不能在娘家過除夕”,在有的地方是因為“出嫁女兒在娘家過除夕會把娘家的財氣帶走”,的確沒有多少科學道理可言,但在有的地方,這卻是不折不扣的另一種意思——過去每家兒女多,老人周圍一群兒女,不缺守歲者。嫁出去的閨女如果在娘家過除夕,別人會想到這個閨女與婆家不合,或者被婆家休了,也就是現在的離婚了,影響不好。于是老輩約定成俗,初一給長輩磕頭拜年,初二給岳父岳母磕頭拜年,這樣就和諧。

很顯然,此時的“出嫁閨女不能在娘家過除夕”,在這些地方不但稱不上什么“奇葩”的年俗禁忌,相反就現實社會近些年來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包括不少非理性離婚)而言,這卻有很好的導向意義。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作為中華民族5000年厚重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傳統文化年俗禁忌固然有一些奇葩的部分或成分,但要明白的是,即便是同一個傳統文化年俗禁忌,也可能是在一個地方或是“奇葩”,但在另一個地方就無所謂“奇葩”,甚至再換一個地方就是一種優秀文化傳統,也未嘗沒有可能。

這就是說,對待傳統文化年俗,我們固然需要科學理性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在所謂認定“糟粕”的同時,更要以嚴謹科學的態度進行處理,不可僅看一地一面就草率決定和認定是否為“糟粕”,進而輕易或“一刀切”地為一些年俗禁忌烙上封建的遺毒、戴上奇葩的“帽子”,一棍子打死并加以拋棄。余明輝

●三言兩語

中國的春節,與外國的節日一樣,都是一種文化傳承,可一些年輕人為什么更熱衷于洋節呢?恐怕還是節日意味挖掘不夠。

——杜連同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一定要發揚光大。

——羅鳳清

習俗太多了,應該讓大家系統了解。

——于海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了嗎?

——胡英杰

對傳統宣傳的太少,導致現在的人不解習俗的美妙。

——文芳

小時候過年時,要精心準備祭祀用品,謹守老規矩,一絲不茍,現在,沒人張羅了,年輕人也不在意了。

——蕭權

懷念過去過年時的儀式感。

——鄭大可

年俗在不斷揚棄中繼承、發展和變遷,問題是現在都難聞其詳,何以繼承!

——張府東

文章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