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游客在霧霾中的天安門游覽。當日,北京市區陷入重度霧霾,能見度極差。從11月27日開始,發生在華北地區的這輪大范圍嚴重污染過程,已持續4天,為今年以來最嚴重的污染過程。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網12月3日電 中國氣象局今天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洪利介紹,在北京這次霧-霾爆發性增長過程當中,外來輸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劉洪利介紹,11月初,東北和華北地區出現了比較強的霧-霾天氣,這次過程持續時間也比較長,其中主要的成分來源和冬季的取暖和燒秸稈是有一定關系的,同時氣象條件也極為不利。
劉洪利表示,在11月27日到12月1日華北黃淮地區出現了比較重的一次霧-霾天氣過程,這次過程的成因,第一個是由于非常不利的天氣條件,主要是這段時間華北黃淮地區出現了持續性的靜穩天氣,地面的風很小,基本上都是靜風,同時大氣特別穩定,逆溫層也比較厚,從地面到大約2000米高空存在很厚的逆溫層。
第二,在北京這次霧-霾爆發性增長過程當中,外來輸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從11月30日到12月1日,從黃淮一直到華北平原再到北京,存在一個系統性的低空偏南風的輸送帶,這導致黃淮和華北地區的污染物在北京和河北省的中南部聚集,同時天氣很穩定,不容易擴散,這個是此次霧-霾形成的重要原因。
此外這次過程大氣的濕度很高,空氣很濕,有利于污染物增長,并導致能見度異常的低。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