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閥放水、消毒、取樣、密封、編號……昨天(10月9日)的郭公莊水廠配水泵房里,三名“白大褂”有條不紊地操作著。本月和下月初,水務部門將分兩批在165個監測點取樣化驗,這是北京市最大規模的一次水質檢測。
郭公莊水廠是首批92個監測點之一,工作人員只用了二十多分鐘,就把30多個大小不一的無菌瓶灌滿,一一登記后,在4小時內送往水質檢測中心,按照國家標準進行全部106項檢測。記者發現,水樣都是一式三份,每份都由十來個取樣瓶組成。現場一位負責人解釋說,一份由自來水集團水質監測中心進行自行檢測;一份則用條形碼遮擋住編號,并且打亂順序,隨機送往區縣水質監測站進行盲檢;第三份為備用樣品。“一旦兩個檢測結果的差值過大,就用第三套備用水樣進行復查。比對檢測是為了讓結果更準確,防止瞞報謊報。”
下月初,水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將在第二批73個監測點進行取樣。工作人員介紹,以往檢測工作的重點集中在供水能力1萬噸以上的供水企業,有些規模不大的企業往往成為檢測盲區。今年,檢測范圍進一步擴大,涉及全部公共水廠,還新增了17座供水量較大的鄉鎮集中供水廠,并建立了水源、處理環節和用戶末端的全流程檢測。此外,自去年開始,本市水質監測還引入了第三方機構,獨立取樣檢測,全部檢測結果都將向社會公布。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