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水域周邊漁民多受影響。 CFP 資料
天津漁民訴訟代理律師張興寬 供圖(綠政公署)
時隔4年之后,天津漁民起訴“康菲公司漏油污染渤海致其少捕少收”的索賠訴訟終獲立案。
7月27日,負責天津漁民訴訟的律師張興寬向澎湃新聞提供了5份天津海事法院的受理案件通知書。通知書顯示,劉東順、劉占寬等5人訴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通海水域污染損害責任糾紛案“符合法定受理條件,本院決定立案審理”。立案時間為7月22日。
另一代理律師王海軍向澎湃新聞表示,這是自2011年康菲漏油事件至今,天津漁民維權四年后第一次獲中國法院立案。
澎湃新聞此前曾多次致電天津海事法院,但該院宣傳部門工作人員以電話無法核實記者身份為由拒絕接受采訪。
起訴書顯示,原告劉東順、劉占寬等5人分別向被告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提出12萬到20萬不等的海洋漁業損失和2萬元左右的維權支出費用。
“我們總共想要立案的訴訟有160余件,這次的5件只是提前試水。”王海軍稱,如果訴訟過程順利,他們會陸續將余下的100多份立案材料上交法院。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2011年6月4日,兩被告合作開發的渤海灣蓬萊19-3油田發生溢油事故。2012年1月24日,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宣布出資10億元人民幣,用于解決河北、遼寧省部分區縣養殖生物和渤海天然漁業資源損害賠償和補償問題,但同在渤海沿岸的山東和天津卻并不屬賠償之列。
“天津漁民的捕撈范圍是整個渤海海域,肯定包含康菲漏油的區域,漏油事故肯定會影響他們的捕撈產量。”山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欒少湖向澎湃新聞表示,他認為天津漁民的勝訴概率很大。
在向法院提交的訴訟材料中,一份天津市漢沽區營城鎮大神堂村委會開具的證明材料顯示,2011年康菲漏油事件后,村民劉占寬等77條漁船的捕撈水產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很大影響,漁民經濟收入有大幅下降。“至今撈上來的皮皮蝦還有一股油味,根本沒人敢買。”原告之一、大神堂村村民劉占寬對澎湃新聞說。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