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22日,韓國“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 ”確診病例為172人,是沙特阿拉伯以外最多確診病例的國家,死亡病例27人,致死率達15.7%,隔離人數仍有3833人。疫情高峰時期,韓國共有超過1.2萬人被隔離,有108所學校因疫情而關閉。
韓國MERS疫情如此嚴重,在疫情暴發初期,政府重視不夠,措施不當,才使疫情擴散,因此而遭到聯合國批評。據韓聯社6月5日報道,民調機構蓋洛普韓國(Gallup Korea) 當天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韓國民眾對樸槿惠施政的支持率為34%,較上周下降6個百分點。
受疫情影響,旅游及相關產業首當其沖受到極大的打擊。韓國旅游業協會6月22日發布數據顯示,預購2015年7月至8月韓國旅游產品的外國游客約20.26萬人,比去年同期減少82.1%。6月1日至18日,因疫情取消來韓旅游的外國游客累計達到12.34萬人,其中來自大中華區的游客人數占75%。換句話說,韓國的旅游經濟核心就是中國游客經濟。事實上,包括旅游業在內的韓國經濟已與中國高度融合。如何創造讓中國游客安心和舒心的旅游環境,是韓國政府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旅游業怎樣應對遭受巨大沖擊方面,韓國政府也似乎措施乏力。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曾與5家保險公司就推出“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安心保險”相關事宜進行協商,卻遭到抵制和反對。22日終于推出針對外國游客的“MERS安心保險”,保險適用期為6月22日至9月21日。韓國MERS疫情對今年中韓旅游規模勢必造成重創,后果還有待觀察。
中韓建交以來,人員交流頻繁,旅游發展迅速。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訪韓時,兩國領導人宣布將2015年和2016年分別定為“中國旅游年”和“韓國旅游年”,致力于到2016年實現兩國雙向人員交流規模達1000萬人次的目標。根據中國國家旅游局的統計,2014年全年中韓兩國旅游交流規模已突破1000萬人次,其中,中國赴韓旅游人數為610萬人次,韓國旅華人數為420萬人次,提前實現了兩國元首設定的目標,旅游合作已經成為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新亮點。
與中國陸地接壤的國家有14個之多,中韓陸地并不接壤,兩國間旅游合作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卻遙遙領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與兩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密切相關。歷史上,中韓曾是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儒家文化對韓國影響深刻,漢文典籍曾通過韓國傳到日本。文化相通、價值觀念相近是兩國人民交流的深厚基礎,中韓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也根植于此。
韓國應該在經濟層面和戰略層面重視同中國的旅游合作。為促進中韓旅游的發展,中韓兩國應為雙方的旅游提供更多的便利,不僅要增加兩國之間的航班密度,而且在簽證的門檻上也要不斷放寬。從合作機制、簽證制度、服務標準、構建一體化發展模式等方面不斷加強。為辦好韓國“中國旅游年”,2015年中方擬舉辦115項對韓旅游交流活動,韓方應大力配合。兩國應抓住歷史時機,結成全面旅游戰略合作關系,達到最大程度的經濟共贏。
中韓旅游合作決不能只停留在經濟層面上,因為旅游還涉及文化交流,并影響雙邊關系,應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首先,通過旅游往來,可以增加雙方的認同感,加深彼此民眾對生活方式和習俗的理解。國家間的政策、雙邊關系可以自然滲透到民間,讓老百姓切身感受。
其次,旅游在促進兩國戰略合作中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兩國關系處于困難的情況下,旅游可以作為打破僵局的紐帶,以民間促政府,實現雙邊關系突破性的改善,常被稱作“民間外交”或是國家關系的“潤滑劑”。 如在1983年5月,韓國當局妥善處理了中國民航客機被劫持事件,對旅客和機組人員在生活上給予照顧和妥當安排,在一定程上打破了兩國關系的僵局;而當兩國處于良好關系的情況下,旅游則可以拓寬交流渠道,增強了解,深化合作,提升雙邊關系全面發展,可以用“增效劑”或“膨大劑”來形容。
第三,在推動建設中韓經濟共同體的同時,應該恢復和延續近代因海洋勢力入侵而中斷的中韓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韓國應該認清形勢并予以高度重視。6月1日,中韓自貿協定在首爾正式簽署,這將有力推動中韓經濟合作向經濟共同體方向邁進,也有助于中韓旅游合作向深度發展。韓國觀光公社發布資料稱,2014年赴韓的中國游客同比增長41.6%,達612.7萬人次,占赴韓外國游客的43.1%,為韓國帶來的經濟效益為18.6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55億元),人均為303.4257萬韓元。中國游客是韓國旅游行業的“大戶”,游客數量多且人均消費遠高于其他國家游客的平均值。中國游客在韓國創造的經濟效益相當于韓國出口69.82萬輛現代汽車,創造了34萬個工作崗位。韓國經濟極度依存中國經濟,而旅游經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韓旅游和中韓關系正處在大發展的新起點上。
(作者為本欄目特約評論員、浙江大學韓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