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日韩_天天综合社区_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调教网站_九九综合九九

首頁 > 趙姓天水堂 > 正文

“桐城三祖”劉大櫆科舉不得意 終身以授徒為

劉大櫆 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新網(wǎng),作者:蘇勇,原題為:《“桐城三祖”劉大櫆一生仕途科舉不得意以授徒為業(yè)》

桐城派代表劉大櫆(kuí)兼重古文的神韻,博采古文大家的眾長,在總結和發(fā)展了桐城派散文的基礎上,強調神氣、音節(jié)、字句的統(tǒng)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形式,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劉大櫆師從方苞,他又是姚鼐的老師,在桐城派的發(fā)展歷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故被尊為“桐城三祖”之一。 

劉大櫆出生于書香門第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號海峰,塾師兼事農(nóng)作因其通曉醫(yī)術,又號稱“醫(yī)林丈人”,今安徽桐城陳家洲(今屬樅陽)人。世居陳家洲,后居樅陽鎮(zhèn)寺巷。出生于書香門第,然身世不佳,他自述“家住皖江側,薄田十余畝”,可見其潦倒落魄之境。其祖及父,均為秀才,以教書為業(yè)。

安慶文史專家李銀德說:劉大櫆早年抱明經(jīng)致用之志,但屢試不中,遂“退而強學棲遲山隴間”。劉大櫆好工文辭,以才氣著稱。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散文。他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jīng)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是繼方苞之后桐城派的領軍人物。清代《國史·文苑傳》說:“大櫆雖游學方苞之門,所為文學造詣各有千秋。方苞蓋取義理于經(jīng),昕得于文者義法;大櫆并古人神氣音節(jié)得之,兼及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他所著《論文偶記》,既肯定內(nèi)容的重要性同時注重法度、技巧。他將小說、戲曲描寫手法用于散文寫作的創(chuàng)作手法。強調字句、音節(jié)之妙,風格、意境之美,較之空談“文以載道”是一大進步。

他仕途不得志,終身以授徒為業(yè)

桐城派研究知名人士操鵬說:劉大櫆古文做得絕妙,命運卻坎坷不濟。幼從父兄讀書,14歲時與諸兄同授業(yè)于吳直。及至青年極有抱負,期待著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可謂“生則為國干,死當為國殤”。29歲時進京,受到方苞的賞識,當時的一般達官貴人,都驚羨其文,有識之士均爭與劉大櫆交往,于是聲名鵲起。但他科舉上卻一直未能得意,33歲、36歲兩次應鄉(xiāng)試,皆只中副榜;39歲再應順天鄉(xiāng)試,被黜。乾隆元年(1736年),經(jīng)方苞舉薦赴京參加博學鴻詞科試,卻被同鄉(xiāng)大學士張廷玉黜落。張后來為彌補一時過失,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推薦劉大櫆應經(jīng)學考試,然又因張去位而告罷。他只身流落至武昌,后又在浙江入東武竇公幕,直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64歲時才始任黟縣教師,至71歲去官,后應聘至歙縣主講問政書院。76歲回歸故里,于江畔故居聚徒講學,直至83歲病故。

劉大櫆仕途不得志,終身以授徒為業(yè),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縣吳定、程晉芳、常州錢魯斯等最為著名。

他總結出古文創(chuàng)作要領“十二貴”

劉大櫆總結和發(fā)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論。強調神氣、音節(jié)、字句的統(tǒng)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桐城派研究知名人士操鵬說:劉大櫆的古文創(chuàng)作成就和散文理論主張,對桐城派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劉大櫆從“文之能事”來探討文學創(chuàng)作之規(guī)律,又把“文人之能事”具體化為“十二貴”,指明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要領。這“十二貴”的表述是:一、文貴奇。“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筆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他最贊賞的是:“氣奇則真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二、文貴高。“窮理則識高,立志則骨高,好古則調高”,“文到高處,只是樸淡意多”。三、文貴大。“道理博大,氣脈洪大,丘壑遠大;丘壑中,必峰巒高大,波瀾闊大,乃可謂之遠大。”四、文貴遠。“遠必含蓄?;蚓渖嫌芯洌蚓湎掠芯洌蚓渫庥芯?,說出者少,不說出者多,乃可謂之氣遠……遠則味久。文至味永,則無以如。”五、文貴簡。“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薀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六、文貴疏。“凡文力大則疏,氣縱則疏,密則拘;神疏則逸,密則勞;疏則生,密則死。”七、文貴變。強調變得空間高大而寬廣。“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jié)變、字句變。”八、文貴瘦。主要是指“蓋文至瘦,則筆能屈曲盡意,而言無不達。”九、文貴華。他所貴的華,是“華與樸相表里”的華,不是那種用脂粉人為地加以裝飾的華美,而是不失其質樸自然的精彩濃麗。十、文貴參差。劉大櫆認為駢散各有其優(yōu),對偶參差可以兼容而不是相排斥。十一、文貴去陳言。劉大櫆說:“大約文字是日新之物;若陳陳相因,安得不目為臭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把奉為儒家經(jīng)典的“六經(jīng)”,也列為不可襲蹈的“陳言”。這在當時簡直是離經(jīng)叛道的厥詞了。十二、文貴品藻。他推重“品藻之最貴者,曰雄,曰逸。”后來他的學生姚鼐把文章的風格歸結為陽剛與陰柔,當是對劉大櫆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古人
責任編輯:李軍
0